盈虧同源:風險與收益


盈虧同源:風險與收益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講的話題是風險和收益的問題。


做投資就是一直和風險在打交道,風險是我們避開不了的話題。經常有客戶問我,我買的這個產品有沒有風險,如果有風險,我就不買了。我的理解是,這類客戶問的有沒有風險是指我買的這個產品會不會虧本。


事實上,任何一個金融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即使是銀行存款,也有銀行破產的風險,只是在我們可預見的時間內,不會發生,或者說,發生概率極低。


盈虧同源:風險與收益


金融產品的風險變化根源是經濟發展層面的變化。金融賴以生存的基本面就是我們的現實社會經濟。


這些年,經濟發展狀況一直在變化。早些年,開一個工廠,接國外訂單,依靠招募工人生產技術含量不高的初級加工產品都可以發展的很好,現在不行了,對產品的創意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又比如電商的興起對實體店鋪的衝擊,萬達廣場的商業區門可羅雀,倒退到 20 年前,每個城市的百貨大樓都是那個城市的唯一核心,商業旺地。


金融產品最終投向都是實體經濟,都是依賴於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生,雖然它有滯後性,經濟狀況在變,金融產品的風險也在變。比如地產商融資。


盈虧同源:風險與收益


資金量的規模決定了我們的冒險程度。市場發展充斥著變化,需要用動態管理的思維去對待風險。


比如我們匹配基金產品,投資人資金規模不大的情況下,適合選擇債權類基金這樣的確定收益產品。


當資金體量逐漸大的時候,收益逐漸增多,承受風險能力隨之加強,可以考慮去認購一些浮動收益類的理財產品。


最終當資金體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人的風險偏好必然趨向保守,因為即便投資收益率降低,邊際收益已經超越以往,可以滿足個人消費和發展的需要,沒有必要去冒險。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現在的冒險,是為了以後不冒險。冒險是一個階段性的選擇,是我們資金實力還不夠很大,可以冒一定程度風險的選擇。


想盈利,是避免不了風險的。風險和收益一直是相伴相行的,做投資就是一直在和不確定性打交道。成熟的投資模式是管理好不可避免的風險,實現大概率盈利,而不是絕對的避免風險。


證券市場有句老話:盈虧同源。什麼概念呢,就是說給你帶來利潤和虧損的,是同一個因素,那就是你承擔的市場風險。如果絕對避免了風險,那麼就既規避了損失,也規避了利潤。


盈虧同源:風險與收益


在普通人眼裡,投資要麼有風險,要麼沒風險。但是在專業的投資管理人眼裡,風險是絕對存在的,要做的是管理好風險,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尋找大概率盈利的機會。兩個風險程度不一樣的產品,有可能帶來一樣的結果。


比如飛行員和辦公室文員,兩個風險程度絕對不一樣的行業,但是他們可能會都安全退休。有風險不可怕,關鍵是你具備不具備處理風險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們對風險和收益的闡述,一般來說,風險越大,收益可能越高。風險越低,收益越低。比如說國債的三年期利率 4%,信託產品的兩年期利率 9%,並不是說信託就絕對不安全。我們買國債或者信託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期滿還本付息。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我們買國債還是買信託,都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在政治局勢動盪的時候,不但信託不能買,可能連國債都要放棄,那個時候,可能黃金最重要。


盈虧同源:風險與收益


一句話總結我們今天的內容,那就是無風險,不金融。


記得關注下期推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