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化,滲透著嶺南人民文化傳統的粵劇,在海外傳播有何作用?

戲曲文化,滲透著嶺南人民文化傳統的粵劇,在海外傳播有何作用?

“在海外,凡是有廣東人的地方,就有粵劇”,此言非處。隨著19世紀中葉開始的“下南洋”等出海經商活動,廣東人遍佈東南亞、北美、澳洲、歐洲等地,他們也把承載著鄉音鄉情的粵劇帶出了國門。至如今,粵劇在海外依然有一大批知音。粵劇最早出國演出的時間已無從考證,但據美國報道顯示,早在1852年,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地區就已經有了名為“鴻福堂”的粵劇戲班的演出足跡,這也一般被認為是粵劇出國演出的最早記載。

戲曲文化,滲透著嶺南人民文化傳統的粵劇,在海外傳播有何作用?

此後,前往美國演出的粵劇戲班逐漸增多,在19世紀80年代形成高潮。從1870年開始,粵劇戲班在加拿大的演出也日漸增多。1857年,赴新加坡演出的粵劇藝人在新加坡成立了粵劇行會組織“梨園堂”,此事表明粵劇在新加坡的流傳早在此之前就已如火如茶地展開。新加坡的“梨園堂”維持了半個多世紀後仿照國內的八和會館改為“南洋八和會館”

戲曲文化,滲透著嶺南人民文化傳統的粵劇,在海外傳播有何作用?

“南洋八和會館”除了維護當地粵劇演員權益外,還負責管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粵劇戲班的演出活動。1965 年新加坡建國後,“南洋八和會館”更名為“新加坡八和會館”,至今仍有活動。粵劇傳播到歐洲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867年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世界博覽會,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在第二屆世界博覽會上留有粵劇戲班演出的身影,這也是粵劇赴歐洲演出的最早記載。

戲曲文化,滲透著嶺南人民文化傳統的粵劇,在海外傳播有何作用?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粵劇在海外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東南亞國家的粵劇劇場成倍增長,粵劇演員多達2000人;在美國的紐約、舊金山、檀香山等地興起了“大中華”“大舞臺““新中國”等八大粵別劇場;加拿大的溫哥華、維多利亞也紛紛成立了多家粵劇戲班。此時期,國內的粵割劇團也大批出國演出,薛覺先領導的覺先劇團、馬師曾領導的大羅天劇團都曾赴東南亞、北美演出,千里駒、陳非依、靚元亨、白駒榮、白玉堂等粵劇名伶與永壽年、人壽年、普長春、非依等粵劇劇團都曾在海外演出。

戲曲文化,滲透著嶺南人民文化傳統的粵劇,在海外傳播有何作用?

錄成1949年後,國內的粵劇院團頻頻出國訪問演出,國外的粵劇粵曲社團也紛紛來中國認祖尋根,在海內外粵劇的交流傳播中,羅品超等眾多的粵劇界人士為此做出了貢獻。已故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品超主工文武生,“冶文武於一爐,集剛柔於一體“,1988年,77歲的羅品超移居美國,畢生從事粵劇事業的他對粵劇難以釋懷,到美國後他仍然不忘推廣弘揚粵刷,先後在美國收下十餘名弟子,致力於培養北美地區的粵劇傳人。

戲曲文化,滲透著嶺南人民文化傳統的粵劇,在海外傳播有何作用?

羅品超經常活躍在中國和美國的粵劇舞臺上,以此來號召更多的人關注粵劇。2004年6月20日,93歲高齡的羅品超再次粉置登場,在廣州演出他的“首本戲”《荊軻》,羅品超也憑此創下演員“年齡最大、表演時間最長”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粵劇距今已有300年曆史,漂洋過海的異域傳播也歷經百餘載,作為粵語流行區最具影響力的戲曲劇種,粵劇滲透著嶺南人民的文化傳統,也是祖籍兩廣的海外同胞的精神寄託,是海內外同胞族群認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