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上雲用數賦智”是一次絕佳的發展機遇

新華網北京4月14日電(記者 陳聽雨) 4月10日,發改委和中央網信辦聯合發文《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下文稱《方案》)。就此,新華網科技頻道專訪伏羲智庫創始人、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原主任李曉東,深度解讀當前數字化轉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性作用,剖析如何讓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滲透到企業經營過程中,把握髮展機遇,真正抓住數字化轉型的內核,賦能新經濟。

李晓东:“上云用数赋智”是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

圖為李曉東,受訪者供圖

新華網:《方案》指出,要深化數字化轉型服務,加快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尤其要促進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並培育重點行業應用場景,打造“互聯網+”升級版。數字化對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李曉東: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基礎的經濟模式,無論是全球層面,還是我國政府,都已經將數據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進行配置,以期推動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

信息化進程和數字化轉型可以分為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三個階段。伴隨這三個階段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進步,計算和服務模式也進入到了雲計算的階段,也就是把“算力”放在“雲”端,省卻了用戶本地部署和維護的麻煩,可以隨需隨用。

目前無論是辦公管理系統,還是業務運營系統,都已經有“雲”化的服務,中國的雲計算行業發展很快,從事該領域服務的企業和專業人員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傳統企業的信息化門檻,雲服務的共享模式和按使用付費也大大降低了單個企業的信息化成本。

不過,中國有數千萬家中小微企業,很多企業不懂得如何“上網”,更不太理解數字化轉型,也擔心額外增加的成本是否能夠得到足夠的收益和回報。

企業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產生大量的數據,如果不懂得充分利用數據為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帶來附加價值,那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就會大打折扣。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買幾臺電腦,用用辦公軟件,電商賣賣東西,這只是數字化轉型的“形”,關鍵是如何讓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滲透到企業經營過程中去,這才是數字化轉型的“神”。

上雲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把企業管理和經營搬到網上,而是要充分理解數字化的數據流在企業管理、業務經營以及產品創新中的作用,包括如何提高管理、決策和研發效率,如何為業務運營和拓展提供新的機遇,也就是說如何利用數據進行賦能。

新華網:“上雲、用數、賦智”具體指什麼?

李曉東:“上雲”、“用數”、“賦智”,用很簡潔的語言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指明瞭關鍵路徑。

“上雲”是指企業要完成數字化和網絡化,企業通過“上雲”才能將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數據積累下來,這是“用數”和“賦智”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用數”是指企業要通過數據分析、挖掘、建模,及時監測經營管理的運行狀態和發現經營管理中的關鍵規律。

“賦智”是指企業在掌握狀態和發現規律之後,可以採取針對性的優化策略,最終實現降本增效。

數字化轉型是全球不可逆的大勢所趨,所有企業都面臨數字化轉型,不進行轉型的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面對用科技武裝升級的競爭對手,將處於絕對劣勢,這是個決定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問題。

中國經濟轉型首先要推動產業數字化,然後促成數字產業化,全面釋放核心生產要素活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謂是一次面向全人類的“數字化生存”大考,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了互聯網和數字化對於經濟和社會的重要作用,所以也是人類發展數字經濟走向“數字文明”的重要一步。

“中小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釋放經濟潛力的關鍵。”

新華網:面對企業“不能轉”和“不敢轉”的問題,應該怎麼辦?

李曉東:企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更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更是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但是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中小微企業所積聚潛力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新驅動力,如何降低他們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存在的“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問題是釋放潛力的關鍵。

“不會轉”的關鍵在於“會轉”的數字化轉型的人才非常短缺,這方面的人才不僅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人才,而是具有計算機和數字化技術的基礎,但更懂經營和管理的人才。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作用為企業經營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各層次的數字化轉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共享共性技術和服務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不能指望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在技術研發上過多投入,共性技術和服務應該由國家支持的科研機構或者由企業共同發起的技術研發機構解決。4月7日,科技部也專門下發通知,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專項行動,搭建企業技術需求與科技人才精準對接,並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通過與企業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設立聯合實驗室、合作開發項目等方式,加強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

數字化轉型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須“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情”,政府加強引導和支持,科研機構技術支撐,教育機構提供人才,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等,特別是要給中小微企業一個可以失敗重來的容錯機制,我們的社會應該是一個鼓勵創新、容納失敗的包容性社會,給企業家和科研人員一個好的氛圍和環境。

新華網:當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顯著,有不少企業表示難以為繼,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取得突破?

李曉東:數字化轉型的潛力巨大,數字經濟沒有天花板,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但是一定要有戰略佈局的能力和紮實工作的耐力。

毫無疑問,數字化轉型會對企業經營管理帶來短期收益,迅速提升企業的決策效率和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但是數字化轉型不是救命稻草,更不是立竿見影的治病神藥。

通過數字化轉型培育新經濟有三個關鍵要素:人才、資本、技術(項目),三個要素缺一不可,是一個鎖環。沒有人才,就無法研發技術,也不會彙集到資本;沒有資本,就不能招聘和培養人才,也不會產生技術;沒有技術或項目,更不會吸引投資,自然也不會有人才引入。無論是一家企業,還是一個城市,都必須想辦法突破這個“鎖環”。人才是三個要素的根本,也是最佳突破點,這也是近幾年為什麼各級城市都在大力的爭奪人才。而且,一定要充分了解這個行業的特點,給予行業機構、行業人才適合其特點的政策和發展環境,只有合適的土壤才能長出參天大樹。

《方案》特別強調,夯實數字化轉型技術支撐、構建多層聯動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加快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建立跨界融合的數字化生態、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加大數字化轉型支撐保障,這些措施都是對數字化轉型培育新經濟的有力促進,通過服務賦能、示範賦能、業態賦能、創新賦能、機制賦能等全面的舉措。

此外,企業應該抓住機會,特別是在政府支持和指導下成立行業聯盟推進產業鏈協同發展,主動對接科研機構共同推動共性技術研發促進產業生態融合,深入理解新的政策謀求金融機構的投資支持。

《方案》提到的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開源社區、示範工程、發展試點、數字孿生、金融供給等都是尋求突破的有效途徑,政府、企業、研究機構、教育機構、金融機構等應該聯起手來、快速決策、共同推進。

“新基建和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是一次絕佳的發展機遇。”

新華網: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專業門檻和成本很高的領域,三四線城市普遍缺乏人才和資金,還有機會“換道超車”、後來者居上嗎?

李曉東:隨著互聯網越來越向三四線城市下沉,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將深度地融合,將催生新的革命。從這個角度上講,三四線城市會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受益並在技術和產業下沉中獲得發展機會,尋找產業分工,努力“換道超車”。 首先,全球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無可逆轉,此次國家“新基建”及“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是一次絕佳的發展機遇,此謂“天時”。

其次,三四線城市要認真發掘研究本地的“地利”優勢,包括地緣區位、資源、特產、文化、優勢產業等,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與“地利”優勢充分結合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才能形成比較競爭優勢,而且三四線城市是比一二線城市規模更龐大的新興市場,市場開發和需求滿足的程度遠遠不夠,對於市場驅動型的數字經濟,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吸引力。

再者,通過“人和”政策跨域“鏈接”投資和人才,特別是鼓勵本地在一二線城市發展的科技人才和企業家回到家鄉創業發展,畢竟發展數字經濟受到空間的制約較小,三四線城市作為新興市場一定會湧現出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為人才迴流提供了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