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润物无声-班主任管理工作点滴谈

宽严相济,润物无声-班主任管理工作点滴谈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反差效应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也许就是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在不经意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达到心灵的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级管理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而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老大难就是“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学生出现的缘由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习惯养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周边人际交往的影响等诸多因素,也有的是因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我采取的是分门别类,对症下药,因人而异,逐个采取措施帮扶和教育,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学生”症结所在,要在严爱中把握好批评的艺术与方法,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那些所谓的“问题”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他们也渴望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对于这些情况,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问题生”转化的最佳时机。那么,如何有效的对班级管理呢,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可供探讨:

宽严相济,润物无声-班主任管理工作点滴谈

首先、严字当头、爱字为首,批评时要积极肯定学生的优点

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任何一次过火的指责、无意的歧视,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心理上的阴影。尤其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行为表现比较散漫的后进生,一怒之下甚至会数落学生的许多缺点,新帐旧帐一起算,将学生批个一无是处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会伤害学生的进取心。其实班主任应该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他们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在处理班级事情时,面对后进生,应谨慎对待,不能简单粗野地呵斥和指责,也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以诚相见,循循善诱,和他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班里一名女同学,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他爸带着她找了继母,组成了新的家庭。面对爸爸的“变心”,这个孩子不理解,特别反对,想方设法的与继母对着干。在学校里性格怪癖,不善交际,同学关系不好,常因小事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火。有时甚至故意给班干部出难题,在不喜欢的课上恶作剧。为了感化她,帮助她,我多次找她谈话,做思想工作,从小事着手关心她,用事实说明学会宽容的重要性。对她爱好羽毛球运动给予肯定,并鼓励她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球类运动会;生病了,我帮助她住院治疗,并结算医药费;有时候我故意安排一些好事给她做,把一些管理班级的事情交给她,帮助她重树信心,给她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锻炼机会,引导她学会与人相处,鼓励她融入集体,并要求班干部不计前嫌主动帮助她、关心她、团结她,使她终于性情有了极大的转变,也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并逐步融入了集体。

宽严相济,润物无声-班主任管理工作点滴谈

其次、严爱相济,批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面对犯错误的同学,批评时为学生的自尊心设计一把保护伞。

严格管理学生是每位班主任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才会形成好的班风,但需要注意严而不凶,爱而不溺,严爱相济,在爱中求严,在严中见爱。尤其是批评的语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注意时间,场合,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关心的语气去帮助教育学生。记得一段时间,我班一个同学老是上课打瞌睡。我觉得比较奇怪,这孩子平时学习认真踏实,怎么会出现这种反常情况呢。于是,我多次找他谈话,询问相关情况,可他却说:最近学的有点累。对此,我很是怀疑,但是又苦于没有其他证据。接下来的日子,他上课还是那样。但我却发现了一个新情况:邻班的一个女生到我教室比较勤,而且还躲着我。难道是他在谈恋爱?我不敢想了。我就赶紧找来我班的学生,问他:邻班的女生到教室是怎么回事。他一下就懵了,没想到我这么快就发现了。于是就向我交代了两人的交往。针对他所说的,我告诉他: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多看法和想法很不成熟,等将来有了立足社会的本领,再考虑这些大问题。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做错事,人生关键时只有几步,不能让同样的错误重犯,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他含着眼泪不住的点头,我了解此时他复杂的心情。无需太多的语言,老师给予他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从那以后,他上课再也不打瞌睡了。

宽严相济,润物无声-班主任管理工作点滴谈

再次、严为心声,爱是雨露,严爱适时、适度;批评学生应持有爱心,批评方式应因人而异。

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期,他们中的个别同学因为小学时养成的散漫习惯,加之缺少良好家教,有时难免给班级扣分抹黑。老师此时一定十分生气。与其你去大声的训斥他们,不如找他们谈话,让他们自己找出自身不足,违纪的根源所在,千万不能因为他们给班级扣了分,而对他们厌恶、歧视甚至恶语相讥,那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师生间的矛盾将会僵化,学生也会我行我素,破罐破摔。教师只有倾注全部爱心才能感化学生。

批评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悔悟,并及时改正错误。批评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班主任的批评方式。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脾气,不同思想的学生应因人而异。严爱适度,批评学生应权衡利弊得失。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对于脾气暴躁,自我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应用“交流式”的批评,批评时糊涂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应对症下药,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严爱适度,恰到好处的适度批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对他的批评,引导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认识顾全大局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激发其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动力。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学生幼稚无知,就随意地践踏学生的人格和自尊。爱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烛。

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只有做到这些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育人效果。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由此我认识到,后进生其实也有被需要、被关怀、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的需要,只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被老师和家长轻易地否定、批评,导致待进生产生“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不负责任的糟糕想法,这种不利局面的产生可以说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应负一定责任。

宽严相济,润物无声-班主任管理工作点滴谈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即是理性的研究者更是感性的实践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身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人们常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什么样的学生,这话不无道理。常言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面对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可塑性强、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学生,班主任工作中切记:凡事要本着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态度,教育批评学生要尊重学生、“在严爱中把握好批评的方法与艺术”。这是每一个热爱班级管理者值得探究的问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