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章:後其身而身先。越想得到就越容易失去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中國是講“道”的國家,處事之道,經商之道,做人之道,廚藝之道,耕耘之道,為官之道。我們一帶一路有個slogan就叫“合作共商,大道共贏”。天地萬物皆由道生。這一章中的“不自私”“不爭奪”“甘為人後”是一種極高的為人處世的智慧。以無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坊間有人指責老子說他講的是詐術,尤其是“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常被人引用作為論據,說明聖人的無私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獲得‘私’而服務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觀全篇,可發現這是對老子本意的曲解。

《道德經》第七章:後其身而身先。越想得到就越容易失去

天長地久出自《道德經》,現多用來形容愛情

一、 大公的極點,是大私

正如《陰符經》裡所講:

天之無私,用之至公

“大公到達極點,就是大私”


《道德經》第七章:後其身而身先。越想得到就越容易失去

明朝末年、天災瘟疫加上朝政混亂、宦官專權弄得民不聊生。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關外女真人也咄咄逼人,逐漸佔領了整個東北,整個大明山河殘破,在暴雨腥風中搖搖欲墜。崇禎皇帝雖然兢兢業業一心想挽救整個帝國,但因為本性多疑,不但沒有拯救危局,反而使形勢越來越嚴峻。

1643年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大明帝國最後一支可以依靠的鎮壓農民軍重要力量被消天,督師孫傳庭戰死。次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接著領兵東征北京,突破寧武關,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京城岌岌可危。

此時,當那些繼續為大明江山奮戰流血的將士在戰場上絕望地呼號時,北京城內也在上演著一場“泣涕交橫”的表演。招募士兵,打造兵器,構建防禦設施,以及調外地軍隊無一不需要大量軍費,而現今經過多年用兵,國庫已經空虛,只能拿出四十萬兩的白銀,這對龐大的需求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戶部、兵部的官員撤換、懲罰了很多,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崇禎帝只好將所有京官、權貴召集起來,要大家籌備軍費錢糧。

戶部官員首先建議從內帑中拿出一些錢財以充軍餉,內帑即宮廷皇室的倉庫,說白了就是皇帝的私人錢庫。為此大臣們反覆上書懇請崇禎帝將自己的私房錢捐出來一點。但這無疑是制皇帝的肉,崇禎帝向大臣們哭窮說:“內帑亦已用盡。”


《道德經》第七章:後其身而身先。越想得到就越容易失去

煤山,崇禎皇帝自縊之地,今北京景山公園

皇帝不肯拿,只好讓那些富可敵國的皇親貴戚、權貴親信們出了。但大家看到皇帝如此吝嗇,對保衛自己的江山都不肯拿出一個子,當然也都十分不情願了。國丈周奎是崇禎的岳父,也是當時最有錢的富豪之一,當募捐的司禮監太監徐本正到他的府上勸他捐錢救國時,這位老皇親一提到錢就哭窮。崇禎皇帝知道後,想讓岳父給文武百官們做個“好榜樣”,密令周奎,讓他捐十萬兩,以起表率作用。周奎雖然既是岳父又是臣子,於公於私都該遵從,但對著白花花的銀子,他可一點也不含糊,繼續哭窮,稱勒緊褲腰帶也只能捐出一萬兩。崇禎認為一萬兩實在太少,至少也要兩萬兩。周奎不敢討價還價,暗地裡向女兒求援。於是,周皇后揹著皇帝,從內帑裡取出了五幹千兩給了他,周奎這才極不情願地把錢捐了。徐本正見狀無奈道:“老皇親如此鄙吝,朝廷萬難措手,大事必不可為矣!”

其他後臺不如周奎那麼硬的大臣們,雖然不敢表面推脫,但個個都開始裝起窮來。魏藻德出任多年首輔,知道一分錢不州肯定說不過去,於是含看眼淚捐了五百兩銀子,還哭著說多年清廉為官只攢下這麼多。閣臣陳演更是在皇帝面前表白自己一向清廉,從未索賄賣官,一兩銀子也不捐。總之從上到下,人家集體哭窮,崇禎帝湊了幾十天也沒把軍費湊齊。


《道德經》第七章:後其身而身先。越想得到就越容易失去

崇禎帝以腰帶自盡於觀妙亭下的歪脖槐樹之上

沒有軍費,士兵衣食都無法保障,壞了的軍械、防務設施都不能及時修補,士氣極其低落,城市、要塞紛紛淪陷,很快李自成就攻進了北京城。崇禎帝在絕望之下只得跑到煤山上吊而死。讓人吃驚的足,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從崇禎皇宮內搜出的白銀就多達三千七百多萬兩,其他金銀珠寶、古九字畫史是數不胖數。李自成下令對明朝皇親貴戚、高官將領的財產進行杏封。崇禎的老樂父周奎,起初掉著眼淚捐了兩力內錢子,結果被送進農民軍大營,在夾棍的威脅下,將所有錢財都交了出來,從其家抄州的現銀就達五十多萬兩。魏德藻這位“清官”也被抓進了劉宗敏的大營,幾十年搜刮的錢財不計具數,不僅都成了農民軍的戰利品,他自己和兒了也被嚴刑處死。那位清廉得沒一兩銀子的陳演也被綁起來搜出了四小兩白銀。

人們常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唇亡齒寒,可惜在大明工朝的最後關頭,這些飽讀詩書的權貴大臣使是沒有弄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總是期望著別人來制肉解次整個帝國的危機,而自己流一滴血都不願意。這種人人的自私終於害了大家,結果城破國亡,誰也沒有逃掉被清算的命運。


二、 不為自己謀利,將會得到更多的私利

老子說“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那麼久遠,“以其不自生也”,因為它不為自己去謀取福利,“故能長生”,所以它就能長久。

總講放下、無我,那我們還進取不進取?不要求回報,人能有動力嗎?

打個比方,您坐公共汽車給老大媽讓座,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本能地讓座,覺得人就應該做好事;另外一種是認為自己要做好事,讓大家都誇我是好人。這兩種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持第一種態度讓座的人,老大媽坐下了但沒說謝謝他,他不在意;老大媽到站了下車了,沒把座還給他,他也不怨恨。但是持第二種態度的人,就會覺得老大媽坐下沒說謝謝,邊上人都沒讚許他,他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叫老大媽站起來,把座還給他。

這種要求回報的人,如果別人一點兒回報沒給他,他就不做了,從此終止了這方面的努力;而另外一種人,就按照心中的善念去做事,坦然面對一切,無所謂回報。

有個法師救了掉在水裡的一隻蠍子,蠍子蜇了法師一下。大家嘲笑法師愚蠢,明知道蠍子蜇人還要去救它。法師的回答特別好,他說:“蠍子蜇我,那是它的本性,但是我不能因為它的本性而改變我的本性,我的本性是救它。”

這種為心中的善念去做事的人,做事就會持久。天之道就是這樣一種狀態,不為了回報而做事,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隱藏在幕後,生養萬物


《道德經》第七章:後其身而身先。越想得到就越容易失去

舍,是為了更好的得

太有目的性的爭和搶,其實是最愚蠢的做法,也很難真正達到目的,這不僅是天道,更是人性。老子早在百年前就明白這個道理。如何以小退求大進,是極其聰明的處世智慧。有一首打油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後退原來是向前”

說人在插秧時,需倒退走,才可以,但看是是倒退,實際上卻是將秧苗插滿整個田地的一種道法,如果任何事目的性太重,往往達不到目的,看似是退步的行為,卻能收穫超乎你想象的回報。但並不總是這樣,不可強求,達不到回報就滿心難過,實際上也是沒有達到如此的格局,沒有天長地久的大氣和厚重。如果你想經營好自己工作,經營好企業,做好管理,還要讓大家服你,從心底裡遵從你,你就需要日常踐行這一點。

把自己利益放在最後,凡是先替他人著想,那麼你一定會被推在領導者的位置上,並贏得大家的信服和尊敬,治理和管理就顯得沒那麼多阻力,也沒那麼困難了。


三、 私心少了,成就才能多

老子說我們要效仿天之道,來做一個好的領導者。接著,老子筆鋒一轉,馬上轉到了人間,講了這句話,“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這裡,老子用了“是以”兩個字,就是所以的意思。

這是老子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導者法則,這個法則貫穿《道德經》全篇。老子反覆強調這個原理,是因為人總有想獲取利益的私心。一旦自己成為領導,資源多了,客戶都來奉承,所有員工都對他唯命是從,他就會為自己撈取。“撈取”,就是不當得利,不恰當地獲取。如果他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整個公司所有員工的前邊,那麼他做事就會產生偏差。在這方面,應該引起您的注意。

例如西安地鐵的奧肯電纜事件,不就正是利用自己的權利,把項目內定給親屬公司,以獲取暴力。這樣先自己利益,而不是後其身,外其身,自然很難做到身存,最終難逃被清算的命運

所以,慢慢地,公司經營就會出問題。大家還會推舉他做領導嗎?不會了。但凡有機會,大家就會讓他下臺。而那種把自己利益放到後邊,全心為大家考慮,竭盡全力為公司全體員工的利益努力奮鬥的人會怎麼樣呢?大家會推舉他做領導,認可他是真正的好領導。這就是老子講的“聖人退其身而身先”的原則。

老子說,這種品性是每一個領導者都應該有的。普通人明白了這個道理,他的境界也能慢慢提升上來。

大野先生講《道德經》系列,領悟人生,學會管理,踐行它,你會發現生活中立竿見影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