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註定的“悲哀”

世人皆看到了孫悟空的鬥志,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孫悟空的懲惡揚善的一面,卻忽略了孫悟空作為自己的本體人生卻是一生的悲哀相伴。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西遊記》於孫悟空是一個悲劇呢?他的一生如此傳奇,悲劇從何說起呢?我想,孫悟空最大的悲劇,就是他成佛了吧。他最終成為了名為鬥戰勝佛的佛,無慾無求,無煩無憂,無形無心。或許他誕生的那一刻,他的結局,就已塵埃落定。孫悟空的結局,只是護送唐僧到達雷音寺,之後的故事,屬於鬥戰勝佛。因為,在雷音寺,孫悟空敗了,而且失去了一切 。

孫悟空註定的“悲哀”

說起西遊記,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大團圓結局的小說,但其實卻是充滿悲劇,雖然最後取經四人歷經千辛萬苦到了西天。佛、菩萍、使者與天龍,名號與階位雖然不一,但個個都修成了正果,看上去各得其所。只不過,他們真的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在佛國享受極樂了嗎?

聯繫現實,即使你沒有在動物園裡或者馬戲團等任何地方見過猴子,你也曾在電視上或者電影裡甚至是看到過書本上所描寫的猴子,它們釋放天性,古靈精怪,活蹦亂跳,似乎就該回歸自然的,不受任何的限制。

我們所喜歡的猴子,是那個跳出三界不受管束的叛逆者,是喊出“如何坐不得天位?”的革命者,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由主義者。而不是帶著頭箱與如鎖,口宣佛號經文,動輒打妖降魔的取經工具。但自從五行山下被救起之後,滿懷感恩之心的猴子得到的,只是那個繡花枕頭師傅充滿機心的鉗制,以及所謂師兄弟面和心不合的嫉妒。猴子打得怪越多,他身上的枷鎖就越重。而沒有自由的孫:悟空,已不是當年的齊天大聖。

孫悟空註定的“悲哀”

在取經之路上,他付出的努力是最多的,但大部分努力都是徒勞。他只是天庭與佛國南力的棋子,一次次往返於取救兵的途中.一次次違心放走那些有後臺的妖性。那個活靈活現的媚子逐漸地死去,只留下一個神通廣大的軀殼。在火焰山的那一回,神佛兩界合圍牛魔王,活脫脫就是五百年天庭前捉拿孫悟空的情形。面對昔日拜把子的兄弟遭到和自己當年一樣的遭遇,而自己只能站在追捕者的那一邊,猴子是否會有過物傷其類的觸動:看著曾經一起歐血為盟,誓言要闖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平天大聖,被栓上鼻環、鋸斷稜角,當年的齊天大聖是否會覺得悲哀?

孫悟空註定的“悲哀”

取經之路終於結束了,孫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似乎修成正果。然而佛界是個等級森嚴而又壓抑的地方,“把持齋素,極貧極苦”不說,更重要的是規矩極嚴,“汝等在此穩坐法堂,休得亂了祥位,待我煉魔救駕去來。“如來臨時有事,眾佛也不能放假。金蟬更是隻因為聽說法時打了個哈欠,就被踢出了佛界。很難想象這種環境會適合孫悟空,哦不對,現在是鬥戰勝佛了。

《西遊記》中那天真的悟空所說的:“我不知道我為什麼不能呆在花果山。那裡的天很藍,水很清,人也很和善,反而是這裡的人,都很冷淡。充滿敵意。”不知高坐在蓮花臺上的鬥戰勝佛,是否會想起當年稱王稱霸的兄弟們,是否會想起花果山的青翠樹林與水簾洞,是否會想起那些猴子猴孫們,以及當年自由自在的日子。

孫悟空註定的“悲哀”

曾經的年少輕狂、曾經的豪言壯志曾經的理想與信念,已經被按部就班的晉升體制、言不由衷的聲聲佛號、亦步亦趨的窟鍾驀:鼓所取代。每一個跳脫不風的猴子,最終都化身為他當初反對的樣子。所謂金身佛像,不過泥胎木雕筆了。

孫悟空註定的“悲哀”,一心一意保你唐僧取經,還不待見,要之則來,不喜則敢走。縱使後來成佛,但已經失去了自我和自由。真是:五百年前鬧天宮,孤身一人奮當先。悲哀摧殘不斷連,五百年後悲前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