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承志:走好养牛路 过上“牛日子”

面对繁重的家庭负担,如何挺起坚硬的脊梁?面对拮据的家庭收入,如何依靠产业开源增收?这是许多贫困家庭都要面对的重要考量。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恩州村贫困群众尹承志依靠党的产业扶贫政策,发展庭院经济,走上了养牛路,硬是在困境中闯出了新出路,过上了“牛”日子。

今年62岁的尹承志是西桥镇恩州村村民。全家6口人,既需要维持家庭生活,又需要供孩子读书,全靠尹承志的姑爷贺凤军一个人劳动来维持生活,生活过的紧巴巴的。2016年,尹承志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党的扶贫政策也让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幸福的曙光——2017年,依托 “菜单式”产业发展项目,尹承志一家每年能增加4200元的资产收益。

然而依靠资产收益项目,虽然能帮助家里改善生活,增加收入,却不是长久之策。人们常说“穷则思变”,怎样才能稳定持久地摆脱贫困,真正把日子过到衣食无忧,成了尹承志苦苦思考的“难题”。后来,当他听说村里贫困户利用国家的 “菜单式”产业发展资金,在自家院里养牛增收的消息后,不由得怦然心动:“别人能在自家院里养牛,为什么自己不能养牛呢?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于是,依托农家院发展庭院养牛业,逐渐在尹承志的心里扎下了根。

机遇只偏爱于有准备的头脑。2018年,尹承志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按照产业扶贫政策,尹承志获得 “菜单式”产业发展巩固提高扶贫项目资金2.4万元。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尹承志没有简单的选择资产收益项目,而是把眼光对准了养殖业——他决定利用2.4万元的资金,在自家院里发展养牛产业,走出一条养牛脱贫路。目标定了,思路有了,资金又成了难题。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尹承志又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借了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用筹集来的7.4万元资金,购买了6头基础母牛,并迅速开始了建牛舍,购设施,买草料,清牛粪,抓防疫等的一系列动作,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养牛路。为了帮助他养好牛,旗农牧业局下派的产业指导员不仅多次入户指导养殖技术,还送给他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驻村工作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也经常到他家里进行走访,及时叮嘱他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功夫不付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饲养,尹承志家里的6头牛增加到18头,并将其中的 5头牛出售,获利6万元,家里还存栏13头。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了我发展产业的机会和动力,我一定好好干,争取把牛养好,把日子过好。”尝到了产业发展甜头的尹承志,对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赞不绝口。

有一次驻村工作队到尹承志家走访。正在清理牛粪的他,看见工作队来了,高兴地迎上去,并指着窗下的一个牛犊说:“看!昨晚下的牛犊,现在一个牛犊能卖6000多块呀!”尹承志那幅高兴的样子,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60多岁的老人,反倒像一个年幼的孩子。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机遇面前,作为一名60多岁的养牛老汉,尹承志依托家里的小庭院做起了产业发展的大文章,实现了脱贫梦——一年下来,仅凭养牛,收入就达5万余元,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如今,牛不仅成为他家庭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了他发财致富的“摇钱树”。而他的成功,也吸引了邻村不少养殖户上门取经,尹承志俨然成为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走好养牛路,过好“牛”日子,正在尹承志家成为美好的现实!(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马文基 林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