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囫圇吞棗”,竟導致腸穿孔

老人“囫圇吞棗”,竟導致腸穿孔

漫畫/顏春豔

◎星沙時報記者 陳盼 通訊員 程軍

隨著湖南省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的下調,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企業全面復工復產,百姓生活趨於正常。近日,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已全面恢復日常診療服務,胃腸乳甲外科也迎來了疫情後的第一輪小高峰,三月手術量達103臺,基本恢復正常診療秩序。

疫情期間,一些慢性疾病患者不敢來醫院,導致病情延誤;社區隔離解除後,不少人因為不合理的生活習慣或飲食行為,容易引發一些疾病。以下幾例胃腸乳甲外科病例,極具代表性。

A.長期腹痛難忍 原是闌尾炎作怪

3月11日,30多歲的鄭先生來到市中醫醫院胃腸乳甲外科門診就診。一週前,鄭先生右下腹疼痛,因為疫情原因,一直不敢上醫院看病。忍了一週之後,疼痛無明顯好轉,才迫不得已來醫院。

經胃腸乳甲外科教授駱紅診斷,考慮鄭先生為急性闌尾炎,完善彩超檢查後,確診為急性闌尾炎並闌尾周圍膿腫。本應收住院治療,但鄭先生及其家屬要求回社區醫院消炎治療。

4月3日,鄭先生在社區醫院急診留觀室輸液治療20多天後,再次來到醫院門診複查,腹痛症狀雖已消除,但闌尾膿腫仍未完全吸收,仍需繼續消炎。

醫生提醒,急性闌尾炎常由腸道感染、闌尾官腔堵塞引起,典型症狀為轉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瀉等不適。急性闌尾炎常需手術治療,且發病72小時以內手術治療效果好。若拖延過久,容易導致形成闌尾周圍膿腫、闌尾穿孔、腸穿孔甚至膿毒血癥等嚴重併發症。因此若出現腹痛症狀,需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治療。

B.老人小孩吃棗要小心,以免誤食棗核

3月20日,65歲的周娭毑因腹痛半天,來到市中醫醫院胃腸乳甲外科住院治療。經過CT檢查,醫生髮現其肚臍下方的小腸內有一個很明顯的高密度影,周圍腸管水腫、明顯滲出。

醫生仔細詢問得知,周娭毑前一天與親友相聚時,吃了幾個棗子。最終在手術中,醫生順利取出了一個尖銳的棗核。周娭毑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已康復出院。

無獨有偶,周娭毑出院不到半天,胃腸乳甲外科再次收治一位類似患者。65歲的霍娭毑因不明原因持續腹痛2天,入院後完善CT檢查,考慮腸道異物導致腸穿孔,科室積極為其安排了急診腹腔鏡探查,用微創的方式取出棗核,修補腸管。目前,霍娭毑恢復良好。

醫生提醒,老年人和小孩咀嚼能力差,時常發生囫圇吞棗的情況。建議在吃棗時,要儘量選擇去核棗子,最重要的是吃棗時要細嚼慢嚥,以免誤食棗核。臨床上常見的是誤吞棗核,但也不乏一些其他食物,如杏仁殼、桃核、魚刺、骨頭等,因此大家在生活當中一定要特別當心,一旦遇到這些情況務必儘快去醫院就診。

C.大量食用柿餅,導致小腸梗阻

3月23日,市中醫醫院胃腸乳甲外科住院部收治了一位結石患者。 72歲的陳娭毑4天以來一直不明原因地腹痛腹脹,且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重度肥胖症。完善全腹部CT檢查後,主任醫師劉斌發現陳娭毑回盲部有大量高密度物質堵塞,導致小腸梗阻。

經醫生詢問得知,陳娭毑幾天前走親訪友時,曾連續吃了幾個柿餅,由於大量食用柿餅導致腸內形成柿結石,引起腸梗阻,最終經過幾天的保守治療後,陳娭毑順利排出柿結石。

醫生提醒,空腹狀態下進食大量富含鞣酸、果膠的食物,通過胃酸的作用,鞣酸會聚集成聚合分子,進而與食物中的蛋白形成不能溶於水的鞣酸蛋白,並沉積於胃內。當胃動力障礙、胃排空能力下降時,這些沉積於胃內的鞣酸蛋白與胃酸接觸的時間增多,促進了胃結石的形成。當結石較小時,可通過排便排出,但部分柿石可能會慢慢包裹食物中的粗纖維,像“雪球”一樣越長越大,當柿石不能通過胃腸時,就可能引起腸梗阻。大部分病人表現為腹痛、腹脹、反酸、噯氣、噁心嘔吐、排氣排便減少等,部分病人還可在腹部觸及移動性硬塊。

平常生活中容易成石的食物除了柿子外,還包括山楂、黑棗等。在空腹狀態下,不要過量食用這些易成石的食物,不要與魚、蝦、螃蟹、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同食;進食柿子、山楂、黑棗後,要多喝水,適度運動,以幫助腸胃更好地消化。另外,小孩和老人的消化功能弱,在吃這些食物要特別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