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天朗氣清,春風和煦。4月24日,我們溫州旅遊體驗師參加了“溫州市鄉村旅遊節、瑞安市鄉村旅遊嘉年華”開幕式後,一行人,走進了中國活化石印刷文化村——瑞安平陽坑鎮東源村。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東源木活字印刷是已知的我國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據說東源村的祖先原籍河南,清乾隆元年(1736年),先祖王應忠攜五個兒子遷居到東源,同時把這已經延續幾百年的木活字印刷技術帶到了東源,開始把木刻活字應用於譜牒印刷。從此,東源村的祖祖輩輩就和木刻活字印刷與修譜結下不解之緣,“梓輯”就成為他們的謀生之技,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東源村有新、老兩座中國木活字印刷展示館。

新館裡設有兩個展示廳,分別由實物和圖片展示中國印刷史和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完整地再現了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的作業場景:刻字、檢字、排版、校對、印刷、打圈、劃支、填字、分譜、草訂、切譜、線裝等二十道工序;老館的前身為東源村刻印世家王氏老宅,修繕後建館開放,庭院寬敞,館舍古樸,為一正兩廂瑞安傳統農家庭院,石牆、木構、青瓦、懸山頂建築,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展示館的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東源的木活字用材考究,自祖上傳承下來都是採用又韌又硬,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特別適合於雕刻的上好棠梨木。買回的棠梨木經乾燥後,先按字模尺寸留有加工餘量的厚度切成一塊塊板料,然後將數塊板料層疊在一起紮緊,用細木工鋸鋸成數十釐米長的一條條方形木條,再將木條層層碼放,用木製匝框架夾住,沿匝框架內側鋸開,最後用刨子將前後兩端刨平,一個個字模製作完成,存放備用。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木活字尺寸還根據譜牒排版的需要,分為大、小兩號字體,為了防止混淆串用,活字尺寸略有差異。一般大號字體稍呈扁形,橫13毫米,豎11毫米左右;小號字稍呈長方形,橫6毫米,豎8毫米左右,大小號字模方柱體長13至18毫米左右。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聽了工作人員的詳細介紹後,我們對木活字技藝讚歎不已,同時,也被東源村人在當前的經濟發展大潮中,傳承這一技藝的精神感動了,大家紛紛掏出照相機,“咔嚓”、“咔嚓”,一幅幅圖片,一個個活字印刷實物留在了我們的鏡頭裡。大家的心裡都美滋滋的,不管是攝影師也好,攝影菜鳥也好,拍到傳承了幾百年的物件,這是何等的珍貴呀!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展示館裡,木活字印刷的兩位傳承人還為我們演示了刻字和印刷的過程。刻字時,上好的棠梨木字塊,固定在一塊模板上,雕刻者靜心運氣,左手食指頂住刀把的下半部分,沿著老宋體字的邊緣刻入,一刀一刀,細細地刻著,力道精準均勻。大約十多分鐘,在木屑飛舞中,一個木活字就刻成了。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印刷臺邊,演示者將一塊刻著花紋的烏黑木板放正,只見他用一把短刷蘸上墨汁,在刻板上反覆刷塗,然後將一張白紙覆蓋在上面,接著用另一張棕制的刷子在紙面上不停地輕輕來回掃動,直到紙背微微滲透出些墨印來,再輕輕地揭開白紙,一張寫有古詩的宋體字符就已印好。真是神奇極了!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看過傳承者那熟練的刻字和印刷技術,我們一陣感嘆!此時的時光,彷彿一剎那間倒流幾百年,眼前呈現的正是活生生的元代大德年間木活字印刷術呢!

館裡的工作人員對我們說,東源的“木活字印刷技術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一項非常寶貴的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走進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東源村

很不簡單,我在心裡默默地想著。

參觀完畢,離開展示館時,我仍然沉醉在剛才的場景中,慢慢地跟隨大家走出展示館。路上,總是意猶未盡,一次次情不自禁地回頭,看著,再看著......



圖:溫州旅遊體驗師林鴻麟(零碎伯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