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親愛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們,你們好,楠楠老師又和你們見面了。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結束,又到了許多人要和家人,朋友短暫分別的時刻了,離別總是傷感的。俗話說:“人生自古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清代李叔同的一曲“送別”道出多少離別。在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堪稱極品。今天呀,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首先和楠楠老師一起 來簡單瞭解一下這位大詩人。王維可了不起,他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詩句,流傳了千年。像我們學習過的《畫》,《九月九憶山東兄弟》,《山居秋暝》《紅豆》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還是我國最為出色的田園詩人,他精通音律,詩詞,繪畫藝術成就尤為突出,以致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都說 “相見時難別亦難”,有人說離別是詩、是歌、是畫,是淚水。在詩人王維的眼裡又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1200多年前的那個陰雨纏綿的古道旁去傾聽兩位友人的話別吧!

通過了解詩的題目,我們知道了:元二是作者王維的朋友,他要送元二出使安西地區。在古代出使某個地方都是皇帝指派的,說明元二也是當官的,只是換了個地方而已,那王維為什麼還要寫下這首至今仍然津津樂道的這首詩呢。跟著楠楠老師一起來分析詩句的意思。

第一句詩“渭城朝雨浥輕塵”意思是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潤溼了輕塵。這裡寫出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境。這是多麼曼妙的一場小雨,平日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車馬奔馳,塵土飛揚,而現在是朝雨乍停,天氣晴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

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句詩彷彿讓我們看到:雨後旅館旁的柳枝格外清新。說到柳,楠楠老師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習俗。相傳漢代長安城東郊有一條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人看到柳,即會生出離別之情。

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這柳,在張籍的詩裡出現過:【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這柳,在白居易的詩裡出現過:【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這柳,出現在李白的詩句裡:【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柳,自然也出現在王維的詩句裡:【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幾千年來,這柳不知見證了多少次離別,可真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巧借楊柳訴心聲”啊!這種情景交融的寫法在古詩中很常見,叫做寓情於景。

這兩句詩寫的多美呀,讀完我的眼前彷彿呈現出這樣一幅畫:朝雨乍停,天氣晴朗,彷彿天隨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了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從清朗的天雨到輕塵不揚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清新的柳色,似乎都在訴說著詩人和朋友的依依惜別,但這又是一場深情的離別,輕快而富有情調,卻不是黯然銷魂者的離別。

但就是這樣美妙的早晨,並不黯然神傷的離別,王維內心對元二還是有太多不捨和擔心。這又是為什麼呢?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中國現代的版圖。通過註釋我們知道渭城是現代的陝西咸陽,安西是今天的新疆庫車。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從渭城到安西的距離有3000多公里,幾乎橫跨了大半個中國。、

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從繁華的渭城到荒涼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個日日夜夜,這一路的辛苦勞頓、孤獨落寞,王維是深有體會的,因為他也曾經出使過安西。古時候沒有飛機,火車等現代的交通工具,及時騎快馬,大概也要走半年的時間。岑參有一首詩是這樣描述陽關以西的,“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這樣的旅程怎能不讓王維擔心?

“勸君更盡一杯酒” ,無論我怎樣挽留,多麼不捨,最後都要分別。就這樣,這兩位老朋友說著話,喝著酒,從日落喝到第二天清晨,這是一杯怎樣的酒呀?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是一杯擔心的酒,這是一杯祝福的酒,這是一杯依依惜別的酒,這又是一杯願君早日平安歸來的酒……太多太多 千言萬語說不完,一切盡在美酒中。


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那就讓我對你說聲“西出陽關無故人”,因為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想我這樣的老朋友了,元二,我們還是再多喝一杯酒吧。

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有些人的分別是為了更好的相遇,有些人的分別卻是訣別,就在與元二分別六年後,王維去世了,渭城一別錘鍊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兩人的永別。當時就有人把這首詩譜成了曲,稱為《陽關三疊》,成為流傳廣遠的名曲。用最普通的詞組成最普通的句子,情義卻這麼深長,彷佛就是自己要說的話,只是沒有說出來罷了。整首詩前兩句字寫景,後兩句敘事,字字樸實卻包含深情,令人感動!


品讀《送元二使安西》——想說再見不容易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穿越千年,經典從未斷流。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能讓孩子們更加喜愛中國的詩詞文化,讓經典永流傳。

楠楠老師在這裡分享幾個學習古詩的小竅門:

1、我們可以畫一畫:通過繪畫畫出詩的意境;

2、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寫一篇小短文,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3、我們可以打節拍讀古詩。

4、唱詩歌。

如果喜歡楠楠老師的分享,就請關注“楠楠老師小課堂”,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們奧。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