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師何海川

何海川是太行山區農家子弟,年少時流落到京城,給富有人家的少爺當伴讀。這家少爺名叫關山雪,本屬旗人,瓜爾佳氏,辛亥革命清帝遜位之後,從漢俗,改姓關。關少爺有些不務正事,習文不成,卻極為好丹青。何海川耳聞目染,對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常在私底下偷著練。有一次關少爺作畫,見何海川看得出神,便說你也來畫幾筆。這本是一句玩笑話,何海川卻技癢難忍,果真就大著膽子,拿起關少爺的筆畫將起來。幾筆落下,少爺震驚了!他以前只知道這個少年聰慧異常,卻從未料到他在繪畫方面的天份亦如此之高!關山雪雖出身富貴,人卻極好,震驚之餘便是惜才。他叫何海川跟他一起學習,還常帶著他四處尋師 訪友、切磋技藝。二人雖有主僕名分,卻漸漸變得情同手足、亦師亦友。 何海川跟關山雪一樣,對西洋畫雖有涉獵,但最痴迷的還是國畫。在關山雪的提攜之下,何海川遍師古今名家,遍摹古今名畫。先學明清之際的董其昌,學四僧、四王,再師法五代時期的荊浩,後轉益多師、博採眾長。作起畫來他常常是通宵達旦、焚膏繼晷。十幾年過去,何海川技藝精進、名聲鵲起;他臨摹四僧之一石濤的畫作,堪稱維妙維肖。如不看印章題跋,即使經驗老到的藏家也難以辨別那是摩本。

一日,關山雪對何海川說,你雖極有天分,但就這麼畫下去,一輩子也只能作一個畫匠。詩人常說功夫在詩外,作國畫也一樣,真功夫其實也在畫外。國畫跟西洋畫不同,西洋畫追求技法運用,突出視覺效果,而國畫則追求意境。我們常說畫中有詩,其實畫中還有史、有韻······想成為國畫大家,沒有深厚的國學修養是不成的。我給你請了個師父,前清的翰林,國學水平自然是沒說的。從今日起,你每天拿出一半時間修習國學。

隨著國學知識的日益精進,何海川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他的畫作以飄逸靈動、清新婉麗著稱。成名之後,何海川在京城安家,娶妻生子。他不治家產,僅憑一支畫筆就過得很好。當時,他的一幅字畫能賣幾十塊大洋,足夠小康人家一年的花費了。

一日,關、何兄弟二人賞析宋代畫卷《清明上河圖》摹本。何海川嘆道,自己有意創作一幅以家鄉山水人物為主題的長卷,可卻又怕憑目前筆力難盡胸臆。關山雪勸道,那是火候未到、時機未到,不可強為之,否則白白浪費一大好題材,殊為可惜。你既有此志,又有才如此,總有一天會如願的,我等著和你一起奇畫共欣賞。

可這一天尚未等到,二人便分手了。解放後,他們因跟以前居住在京城後又逃往臺灣的國民黨軍政要員頗有過從,受到審查,查來查去未查出什麼嚴重的問題。可文革開始後,舊賬重算,並且上綱上線,最終關山雪被判三年,何海川被判一年。家裡珍藏的字畫大部分被沒收,住宅亦被徵作它用。何海川獲釋後,因國畫市場已不存在,他再也無法靠以前的方法謀生。加之家產被抄走,住房被徵用,一家人吃住都成了問題,最後只得回到鄉下老家。遺憾的是,何海川離開京城時,竟未能見上關山雪一面。那時關山雪尚在獄中服刑,不知關在何處,何海川多方打聽無果,只好悵然離京。

回到老家後,何海川那雙曾經天天握畫筆的手拿起農具,下地幹起了農活。好在對種田這門手藝何海川並非生手。這要感謝他的爺爺,自從懂事起,何海川就被爺爺拉著到田裡學農活。從此,何海川頭上戴著草帽,腰裡抽著褡包,腳下穿著踢死牛的布鞋,扛著鋤頭,抽著旱菸,跟鄉親們一樣出沒在田間地頭,完全是一副鄉下農民的模樣了。

離開京城回鄉之後,何海川漸漸忘記了自己的畫師身份,一心撲在農事上。如此幾年過去。一個夏日黃昏,何海川頭戴草帽,踏著餘輝,從田間荷鋤而歸。見群山含翠、溪水流玉,炊煙繞樹、牛羊歸欄。眼前這幅山鄉風景畫,突然激發了他的藝術靈感,勾起了他長埋心底的創作慾望。他快步回家,翻箱倒櫃找出以前使用的畫筆和顏料,乘興作起畫來。久握農具的手,重新握起畫筆,感覺竟然跟從前大不相同。他懷著異樣的心情,創作了一副《夏日夕歸圖》。審視新作,何海川吃驚不小,他竟有一種陌生感,因為這幅畫的藝術風格,跟自己以前的作品頗有不同。

何海川自己都未料到,這次重新開筆之後,竟然一發不可收。他相繼創作了《秋山夕照圖》、《寒山雪晴圖》、《春水石泉圖》等系列作品。這段時間是他的畫風嬗變期。跟寓居京城時期的作品相比,他的創作風格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年輕時飄逸靈動、清新婉麗的畫風已然褪盡,變得渾厚沉雄、蒼勁古樸。這種變化,源自手?源自心?還是兼而有之?他自己都說不清楚。

在以全新的風格,創作了以家鄉山水人物為題材的系列畫作之後,何海川意識到,實現心中夢想的時機到了,這個夢想就是他期許已久的《家山四時圖》。當時,他搞創作是冒了很大風險的,文化大革命正搞得如火如荼。因他以前的經歷,他家成了重點清查對象。他僅存的一些字畫,還有自己的作品,都被抄走付之一炬。白日裡兵荒馬亂,他只有在夜深人靜之時,偷偷創作,天不亮就把所有東西都收起來藏好。每完成一幅畫,因徹夜久坐不動,需家人幫助他才能站起身來。

歷時三年,這幅傾注了何海川全部心血的長卷《家山四時圖》終於完成。因藏得嚴謹,在動亂中才得以倖免。《家山四時圖》以家鄉山水主體背景,分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四部分,共計六十四幅畫面。

何海川創作這幅長卷時,胸中已全無風格技法的侷限。完成《家山四時圖》系列長卷之後不久,何海川便闔然長逝。臨終時,他交代家人說,如有機會,希望能把這卷畫送到京城關山雪那裡。如果關山雪不在了,就交給他的後人。

何海川的這個遺願,直到八十年代才得以實現。那時,國家已經步入正軌,傳統畫作的藝術價值重新得到承認。他的孫子帶著祖父的遺願去京城,一邊在建築工地上打工謀生,一邊四處尋訪打聽。一年之後,他終於找到深藏在衚衕深處的那座靜謐的四合院。關山雪尚在人世,這位耄耋老人已是名滿京華的畫壇領袖。可能是不堪忍受外界頻繁造訪的煩擾,家人警惕性很高。小夥子敲門半天,大門卻只開了窄窄的一道縫。關家人見是一個農民工打扮的年輕人,頗為詫異。小夥子詳細說明來歷,並報出爺爺的名字。家人進屋通報後,關山雪老人竟然顫巍巍衫屢不整地親自迎出門來,一連聲把小夥子讓進屋,開口就問何海川健在否,小夥子如實相告······。

在古色古香、清靜典雅的書房裡,老人先把雙手洗淨擦乾,才神色莊敬地雙手打開畫卷。甫見到第一幅畫面,老人便激動得淚水縱橫…… 後來,關山雪選定一個日子,廣邀京師書畫名家,慶祝何海川從事繪畫藝術六十週年。這是一場特殊的慶祝會,因為主角何海川缺席,他已在十幾年前離世了。在會上,關山雪介紹了何海川走上繪畫藝術這條路的傳奇經歷。《家山四時圖》長卷在慶祝會上引起轟動,在場名家一致認為是國畫藝術集大成之作,是當代的《清明上河圖》。好評如潮:“觀其山,青山若有語,看其水,碧水似有聲。”;“畫中的大自然皆具靈性。”;“觀此畫作,非久歷風霜、胸中有丘壑者能為之。”這些藝術大家的話雖然中肯,卻未道出箇中奧妙。何海川在《家山四時圖》系列畫作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固然是因為他對故鄉山水人物的熟悉,多年朝夕相伴,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無不了然在胸;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因素:這就是何海川躬耕田畝的體驗。他年少時便跟著爺爺學習耕種,長大後以一支畫筆謀生;後因變故回鄉,又重新操起農具······手執畫筆是描繪山河,而手握農具則是耕作山河,二者看似迥異,實則大有相通之處。何海川這種循環往復、無法複製的獨特生活經歷,才導致了他藝術風格的嬗變,才使他有機會創作出出神入化的傳世之作:《家山四時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