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魯迅後拯救中國文壇的當代作家不是莫言或餘華,而是他

繼魯迅後拯救中國文壇的當代作家不是莫言或餘華,而是他

​魯迅不僅是我國的一代文豪,還是世界有名的覺醒小說大家。而且還被日韓學者稱為:東亞圈地最廣的作家。他的書甚至被譯到世界各地,並且還被日本出版社翻譯成盲文,供各色人群參閱。由此可見他在日本讀者之間的影響十分廣大,可是逝者已矣。自魯迅留下了諸多文學經典之後,我國當代還有誰能續寫“神話”,成為下一個最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作家呢?

不可否認,莫言因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而被世人熟知,也由此形成“莫言熱”,不過莫言的小說作品確實很好,比如他為人熟知的《紅高粱》等十一部長篇小說,大多都是內涵豐富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作品的高度價值及文學寓意都是無與倫比的,所以莫言的作品被諾獎看中的確是貨真價實的。

繼魯迅後拯救中國文壇的當代作家不是莫言或餘華,而是他

​可是,雖然莫言的文學成就在國內數一數二,但也是模仿學習魯迅而成長起來的。如他坦言:

從小就喜歡魯迅,甚至一直在模仿學習。

而且莫言還說,對自己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就是魯迅的《鑄劍》。這部作品講述了主人公眉間尺為父報仇,因他性格猶豫不決最終委託給殺手宴之傲。魯迅用魔幻的寫法把他們兩個和國王的頭顱共同“放”在沸鼎力搏鬥,最後成功殺掉國王,用魔幻的視角看到熙攘而又各懷鬼胎的送葬人群踩起濃濃滾燙的浮土。

基本取得如此成就,但莫言並沒有像魯迅一樣影響力深遠,甚至被日本讀者廣為傳頌。

作為另一位在海外文學影響力並不下於莫言的作家餘華來說,他的寫作風格似乎更被世界認可,特別是歐洲及美國,他們認為餘華的《活著》幾乎就是窮苦人的《聖經》。

繼魯迅後拯救中國文壇的當代作家不是莫言或餘華,而是他

​面對半個世紀以來,福貴由一箇舊時代地主家的渣男一步步被時代裹夾著走,直到變成了一無所有的農民,上天依然不放過他,家人又相繼離去,只留一頭和自己投緣的老牛,過著半人半仙怪里怪氣的生活。

年輕的餘華憑藉此書登上了世界文壇的高地,於1998年獲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此書風靡全世界很多年以來,直到2018年年初,有統計顯示,餘華的《活著》銷量一度達589萬冊之多。然而它卻沒有成功的打入到日本讀者市場,為此餘華說過:

日本讀者不只不喜歡他一個人的作品,中國其他作家的書也是一樣

可見,對於東海彼岸的日本讀者群來說,並不是所有作品都能被他們接受。面對日本讀者如此“刁鑽”的欣賞胃口,近年來我國有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卻慢慢打進日本文學市場,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繼魯迅後拯救中國文壇的當代作家不是莫言或餘華,而是他

​繼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中國作家集體發力。2014年5月底,捷克卡夫卡文學獎組委會宣佈將該年度的弗蘭茨·卡夫卡文學獎頒發給來自中國的洛陽籍作家。從此之後他便成為繼村上春樹後第二個獲此榮耀的亞洲籍作家,在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因醜聞被解除後,卡夫卡文學獎逐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國際性文學大獎,同時也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風向標。從此這個來自中國洛陽的鄉土作家走向世界,他的神實主義文學開始接納全球的讀者,當然日本也不例外。

2015年,他的小說《受活》獲得日本推特文學獎。據悉在日本文學界一般矚目的都是歐美作家,亞洲作家首次獲得該獎項是一件劃時代的事情。日本讀者說;這部《受活》很有力量,能在日本連印三次,這是從未有過的奇蹟。也從此開始,由他開創了中國當代作家在日本的銷售奇蹟。

2016年,他的長篇小說:《年月日》、《炸裂志》以及長篇散文:《我與父輩》日文版相繼出版,再次引爆日本讀者市場。他書中的藍四十及炸裂村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讀者說,他的作品對漸次貧血昏聵的現代文學界而言無異為一聲當頭棒喝。

繼魯迅後拯救中國文壇的當代作家不是莫言或餘華,而是他

​曾有日本民間報道稱;他的作品在日本還被翻譯成盲文,據說在日本被翻譯成盲文的外國作品是很少有的,除了我國魯迅,其中就有《聖經》和他的作品。也有權威論調稱;文學界都認為他是繼莫言之後最有希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著名漢學家馬悅然的弟子瑞典學院專家羅多弼都很推崇他。

是的,他就是是閻連科,看到諸多讀者開始選購併閱讀閻連科的書,日本著名的文壇評論家豐崎由美在《東京新聞》發表文章稱;一個"閻連科的時代"已經到來。

閻連科,1958年生,河南洛陽嵩縣人,1978年應徵入伍,文學創作一級。作品曾獲國內外文學獎20多次,其中包括國內的有兩次魯迅文學獎,一次老舍文學獎,專業作家,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

如果說魯迅先生的文筆犀利,那麼作家閻連科的就是尖銳。

繼魯迅後拯救中國文壇的當代作家不是莫言或餘華,而是他

​近些年的閻連科不僅得到歐美文學的認可,他作品中“拐彎抹角”的荒誕警世語,以及小說所具有的人類普世價值,還猶如尖針一樣,刺於囊中像刺入人心鋒芒有力,同時也於悄然無聞間“刺”向了日本文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