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鲁迅后拯救中国文坛的当代作家不是莫言或余华,而是他

继鲁迅后拯救中国文坛的当代作家不是莫言或余华,而是他

​鲁迅不仅是我国的一代文豪,还是世界有名的觉醒小说大家。而且还被日韩学者称为:东亚圈地最广的作家。他的书甚至被译到世界各地,并且还被日本出版社翻译成盲文,供各色人群参阅。由此可见他在日本读者之间的影响十分广大,可是逝者已矣。自鲁迅留下了诸多文学经典之后,我国当代还有谁能续写“神话”,成为下一个最日本文坛高度关注的作家呢?

不可否认,莫言因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而被世人熟知,也由此形成“莫言热”,不过莫言的小说作品确实很好,比如他为人熟知的《红高粱》等十一部长篇小说,大多都是内涵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作品的高度价值及文学寓意都是无与伦比的,所以莫言的作品被诺奖看中的确是货真价实的。

继鲁迅后拯救中国文坛的当代作家不是莫言或余华,而是他

​可是,虽然莫言的文学成就在国内数一数二,但也是模仿学习鲁迅而成长起来的。如他坦言:

从小就喜欢鲁迅,甚至一直在模仿学习。

而且莫言还说,对自己一生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就是鲁迅的《铸剑》。这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眉间尺为父报仇,因他性格犹豫不决最终委托给杀手宴之傲。鲁迅用魔幻的写法把他们两个和国王的头颅共同“放”在沸鼎力搏斗,最后成功杀掉国王,用魔幻的视角看到熙攘而又各怀鬼胎的送葬人群踩起浓浓滚烫的浮土。

基本取得如此成就,但莫言并没有像鲁迅一样影响力深远,甚至被日本读者广为传颂。

作为另一位在海外文学影响力并不下于莫言的作家余华来说,他的写作风格似乎更被世界认可,特别是欧洲及美国,他们认为余华的《活着》几乎就是穷苦人的《圣经》。

继鲁迅后拯救中国文坛的当代作家不是莫言或余华,而是他

​面对半个世纪以来,福贵由一个旧时代地主家的渣男一步步被时代裹夹着走,直到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农民,上天依然不放过他,家人又相继离去,只留一头和自己投缘的老牛,过着半人半仙怪里怪气的生活。

年轻的余华凭借此书登上了世界文坛的高地,于1998年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此书风靡全世界很多年以来,直到2018年年初,有统计显示,余华的《活着》销量一度达589万册之多。然而它却没有成功的打入到日本读者市场,为此余华说过:

日本读者不只不喜欢他一个人的作品,中国其他作家的书也是一样

可见,对于东海彼岸的日本读者群来说,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被他们接受。面对日本读者如此“刁钻”的欣赏胃口,近年来我国有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却慢慢打进日本文学市场,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继鲁迅后拯救中国文坛的当代作家不是莫言或余华,而是他

​继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作家集体发力。2014年5月底,捷克卡夫卡文学奖组委会宣布将该年度的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颁发给来自中国的洛阳籍作家。从此之后他便成为继村上春树后第二个获此荣耀的亚洲籍作家,在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因丑闻被解除后,卡夫卡文学奖逐渐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国际性文学大奖,同时也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从此这个来自中国洛阳的乡土作家走向世界,他的神实主义文学开始接纳全球的读者,当然日本也不例外。

2015年,他的小说《受活》获得日本推特文学奖。据悉在日本文学界一般瞩目的都是欧美作家,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该奖项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日本读者说;这部《受活》很有力量,能在日本连印三次,这是从未有过的奇迹。也从此开始,由他开创了中国当代作家在日本的销售奇迹。

2016年,他的长篇小说:《年月日》、《炸裂志》以及长篇散文:《我与父辈》日文版相继出版,再次引爆日本读者市场。他书中的蓝四十及炸裂村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读者说,他的作品对渐次贫血昏聩的现代文学界而言无异为一声当头棒喝。

继鲁迅后拯救中国文坛的当代作家不是莫言或余华,而是他

​曾有日本民间报道称;他的作品在日本还被翻译成盲文,据说在日本被翻译成盲文的外国作品是很少有的,除了我国鲁迅,其中就有《圣经》和他的作品。也有权威论调称;文学界都认为他是继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著名汉学家马悦然的弟子瑞典学院专家罗多弼都很推崇他。

是的,他就是是阎连科,看到诸多读者开始选购并阅读阎连科的书,日本著名的文坛评论家丰崎由美在《东京新闻》发表文章称;一个"阎连科的时代"已经到来。

阎连科,1958年生,河南洛阳嵩县人,1978年应征入伍,文学创作一级。作品曾获国内外文学奖20多次,其中包括国内的有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专业作家,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

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文笔犀利,那么作家阎连科的就是尖锐。

继鲁迅后拯救中国文坛的当代作家不是莫言或余华,而是他

​近些年的阎连科不仅得到欧美文学的认可,他作品中“拐弯抹角”的荒诞警世语,以及小说所具有的人类普世价值,还犹如尖针一样,刺于囊中像刺入人心锋芒有力,同时也于悄然无闻间“刺”向了日本文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