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之崇祯皇帝 上】大明王朝的覆灭,问题出在战略上吗?

我们今天要说的人物是崇祯皇帝朱由检。谈起明末的历史,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民间都是讨论非常激烈的地方。这个时期存在着太多是是非非,太多的争议。关于这个时期的话题非常的敏感,无论怎么说都不全面,尽管这样我愿意试着分析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大明王朝之崇祯皇帝  上】大明王朝的覆灭,问题出在战略上吗?

提起崇祯这个人,我想在大部分人脑海里是一个英雄末路的形象,从清朝至今天,中国人一直用非常正面的笔法来描绘这个人,他的名声好的不得了,中国古代亡国之君里面名声好的几乎没有,名声这么好的,崇祯是独一个。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关于崇祯的失败,讨论最为广泛的问题就是他的战略问题。今天我就从这个地方切入来谈谈他怎么就败了,是他的战略问题吗?

说起崇祯这个人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他那句“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就是皇上是好皇上,运气不好,大臣都不是好玩意。崇祯这个人非常的勤奋,可以说是废寝忘食,而且平常的生活十分勤俭,不好吃,不好排场,他唯一的追求就是如何把这个工作干好,搞的二三十岁头发就白了,所以你看到一个影视剧里他上吊的时候头发是白的那说明这个剧是讲究的,以上这些就是我们中国人对这个故事的普遍叙事。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1644年,也就是明朝的最后一年,来看看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吧。

说这是1644年的4月26号,天空中阴雨绵绵,北京城已经被农民军攻破了,闯王李自成进了北京,这是他人生中最风光的时候。一进城李自成就派人四处寻找崇祯皇帝的下落,所有人都说不知道,把整个皇宫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李自成就说献出皇帝者封侯,藏匿皇帝者逸灭九族,到了四天之后,宫里的人才在景山上发现了崇祯的尸首,当时这个尸体是披头散发,一只脚光着,衣服已经是非常凌乱。从衣服里面呢搜出了一封遗书,上面是这样写的:我登基已经十七年了,可能我并不是什么圣主明君吧,所以才惹的老天爷发火,让逆贼进了京师,但是并不是我无能,是朕的大臣误了我。我愧对列祖列宗,所以自去冠冕以发敷面,你们这些贼人可以把我随便分尸泄愤,但是勿伤百姓一人。李自成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会以这种方式和崇祯见面。

【大明王朝之崇祯皇帝  上】大明王朝的覆灭,问题出在战略上吗?

和崇祯预料的恰恰相反李自成并没有屠戮他的尸体,他反而想把崇祯好好葬了,李自成按照皇帝规格举办了宏大的葬礼,结果到了下葬的时候,李自成想把他埋在明十三陵,但是到了地方发现里面没有位置了,原来崇祯生前已经忙到没时间给自己修陵墓啊,要知道中国古代极少数有皇帝不给自己修陵的,没有办法,听说崇祯生前很喜欢一个妃子叫田贵妃,就把田贵妃的墓扒开了个口子,把两人合葬了。一个月之后,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举行了登基仪式,就这样大顺王朝似乎成了中国绵延下去的下一个朝代。

让我们回到17年前,也就是崇祯刚刚即位的时候。崇祯的哥哥天启皇帝,也就是那位木匠皇帝,做了一辈子木匠活之后,在1627年驾崩。天启生前几乎不过问朝政,凡是看到他的时候他就在那做木工,大事小事全部交给了大太监魏忠贤处理,由于所有怀孕的后妃都被魏忠贤给暗杀了,所以天启没有儿子,在他死之后也只能兄终弟及了。我们知道崇祯即位的时候后金已经在东北崛起了。努尔哈赤屡次进犯,这个仗一打就是十年,这是外患。还有内忧,明末在世界的气候上刚好赶上了小冰期,简单来讲就是气温骤降自然灾害频发,当时全中国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低很多,尤其到了冬天奇冷无比。据史料记载,陕西一省在崇祯元年就发生了大旱寸草不生,天和地红的像血一样,崇祯五年大饥荒,崇祯六年发大水,七年闹蝗灾饥荒,八年大旱、大水房子都被淹了,九年蝗灾,十年颗粒无收,十一年蝗虫满天,十三年十四年连续大旱,明末的史书里面充满了各种吃草根,吃树皮,保括人吃人,易子相食的记载。这就导致了仅仅在1583年到1626年这43年的时间里明朝就爆发了30多次农民起义,这就是崇祯接手的局面,而当时登基的时候崇祯才17岁。而在朝廷内部党争也持续了几十年,东林党被阉党压制,整个朝廷被魏忠贤完全把控。崇祯皇帝想要有一番作为的话,必须除掉魏忠贤,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阉党被一网打尽,魏忠贤被流放,最后被逼自杀。人们在说起这件事的时候都说办的漂亮,不动声色,温水煮青蛙,是明朝政治斗争的典范。这么厉害的一个皇帝怎么就败了呢?人们想起的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皇上是真厉害,接手的摊子太烂了。无力回天,这就很合理了。可是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崇祯皇帝本来就是一个善于政治斗争的君主,在干实事的时候和打仗就要差一点呢?那我们先把这事放在脑后,然后我们继续接下来的故事。

【大明王朝之崇祯皇帝  上】大明王朝的覆灭,问题出在战略上吗?

内部稳定后,崇祯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东北的后金和西北的农民起义这两大威胁。之前有一个将领叫袁崇焕被魏忠贤迫害过,那么现在平反昭雪了,朝廷里面都推荐让袁崇焕复出让他当了宁锦督师负责对后金的整体作战。加兵部尚书,崇祯就诏见了袁崇焕,君臣二人进行了一场簇膝长谈,史称“平台诏对”。袁崇焕滔滔不绝,听的崇祯是连连点头,视袁崇焕为救星。袁崇焕就说“五年可平辽”,崇祯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你要是收复了辽东什么高官厚禄都给你,还希望你解天下之倒悬啊。可是袁崇焕这个“五年平辽”就是个虚指,暂时安慰一下皇帝,但是崇祯信了,而且信的很认真。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感觉袁崇焕就是个神医有灵丹妙药,什么钱什么信任都给你,我就想治好这个病。崇祯赐给他尚方宝剑,辽东一切军政大权都给他,并且下令这几年之内所有官员都不能弹劾袁崇焕,所有的信任全部都给他了,结果袁崇焕后来什么下场我们知道被凌迟处死。那么在这说崇祯的时候我并不想把袁崇焕这个人物摊开了说,争议太多,我们以后再说。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崇祯皇帝感觉被骗了,就是袁崇焕的形象开始从一个救世主变成了一个江湖骗子,崇祯就感觉被袁崇焕玩了,什么“五年复辽”,你期负我年轻骗我,这样的一股情绪就转变成了巨大的怒火。

崇祯十三年五月,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吴三桂等人共十三万精兵出山海关,本来是要和后金军打一场持久战的,但是北京那边一直催促说一定要速战速决,最后这一场战役全线崩溃,保括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崇祯当时让督师孙传庭马上攻击李自成,孙传庭就说现在准备不够充足,结果崇祯催促现在必须马上出战,孙传庭没有办法就出兵攻打李自成,结果明军大败。

【大明王朝之崇祯皇帝  上】大明王朝的覆灭,问题出在战略上吗?

他退回来崇祯没有惩罚他反而给他升官,几乎让他统领了全国兵马,又每天催他出战李自成,孙传庭不敢拖延,又发起了一次攻势,结果孙传庭在此战中兵败身亡。这就是很多人说的“传庭死而明朝亡”。崇祯接到败报时还不太相信,拒绝给他的子孙赏赐。崇祯对待他的心态其实和对袁崇焕的心态是一样的,就是我对你寄予厚望,但是我一旦发现你没有能够实现我对你的期望,那我就会对你产生巨大的怨恨。当时还有一个大臣叫杨嗣昌,崇祯就问他是攘外还是安内呢,杨嗣昌表示攘外必先安内,先打李自成,并且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围追堵截李自成,李自成必死。崇祯的反应是什么和诏见袁崇焕一样拍案叫绝。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也发现了崇祯这个人十分着急,他有点急于求成,任何事情都想迅速见效。

在崇祯朝的17年里,崇祯一共任用过50位内阁大学士,不论是在明代还是历朝历代,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记录,六部和都察院的首长更换也同样频繁,走马灯似的令人眼花缭乱:他共用过吏部尚书13人,户部尚书8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6人,工部尚书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结果换来换去,仍然没有换出任何一个让崇祯满意的官员来。为什么会如此,还是那个原因崇祯皇帝太急于求成,看你干不出什么成绩来,就把你换掉了。

所以人们在说崇祯这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还是不行呢?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问题就出现在他太有作为了,已致于干涉了事情的自然发生,那么崇祯的急躁和没有耐心就导致一个后果,就是他在大的战略上左右摇摆,今天的战略是向左,明天是向右,他当时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攘外还是安内。先打后金还是先打李自成,其实不管先打谁,我个人认为确定了一套大的战略方针就不要改变,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怕,严格按照这一套来剿我就剿到底,抚我就抚到底,但是在崇祯执政其间他剿抚不定。比如在崇祯九年的时候,孙传庭正在进剿农民军,孙传庭是个狠人一举把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剿灭了,李自成的部队也受到重创,并且两年之后继续围剿在潼关设下埋伏,打的李自成大败,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就快见到成效了,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清军突然进关,崇祯就赶紧改安内于攘外了,调全国兵力到京城进行保卫。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已经快灭了,再来一下子就行了,崇祯不听反复催促将领进京,结果等各地的部队回京了,清军撤了。这就给了本来已奄奄一息的李自成以喘息之机,不久后就东山再起。当时杨嗣昌就劝崇祯说孙传庭和洪承畴哪怕留一个在陕西继续围剿,也不至于如此。

大的即定方针中途突然改变是非常“伤”的一件事情,但是这种事情在崇祯的执政其间多次出现,明史作者张廷玉就说:“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就是说不是崇祯不行,而是即没有张良、陈平这样的谋士,也没有李光弼和郭子仪这样的将领,才导致亡国。

【大明王朝之崇祯皇帝  上】大明王朝的覆灭,问题出在战略上吗?

在我看来,良、平之谋有没有先不说,但是像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这些都是个顶个的名将,并非无李郭之将,而是崇祯用人反复,并且在战略问题上摇摆,所以不能对这些人才善加利用,他的不断摇摆还有性格上的缺陷,他本人是一个忧蹂寡断的人,他不知道现在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

就当时而言,我认为崇祯皇帝和李自成和谈是最好的战略选择。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和大部分人想的相反,李自成并不讨厌崇祯,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崇拜他,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他在他颁布的诏书里面就说“君非甚暗”皇上没那么坏。

李自成集团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战略主张的,农民起义首先就是活不下去了,其次就是他的核心成员文化很低,所以缺乏长远的计划。在他还未进入北京的时候,就主动与崇祯讲和,只要封他当西北王就行,所以这个团队他就像一头野兽一样,只存在一个原始的驱厉避害的本能,有活路就行。所以和李自成和谈是可以的,结果崇祯拒绝了。

结论:

首先崇祯他是一个非常急于求成的人,这样的一种情绪就导致了官员的频繁更换以及战略方针上的摇摆,致使用人反复剿抚不定,丧失了很多机会。在战略方面我认为和李自成和谈其实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但是处于种种原因没有被实现,或从来没有被考虑过。

关于战略问题就是这样,想要了解崇祯,这其实只是一点皮毛,关于其他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