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十一長假即將拉開帷幕,很多人會選擇外出旅遊,但是出門在外,如果出現燙傷、扭傷、溺水、食物中毒等意外情況,該怎麼處理?一旦救治不當,很可能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今天,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蔡學全教授、主治醫師周志鵬教大家一些實用的急救常識。

扭傷

長假期間旅遊景點的人比較多,不小心可能會跌倒、扭傷,這時應該如何急救呢?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跌倒扭傷後,首先要排除骨折的可能。需要忍住痛,慢慢動一下受傷的關節。注意,一定要自己動。

如果動不了,需要考慮骨折的可能。此時要儘量找到硬的平的物體,夾住關節部位起到固定的作用,然後儘快送往醫院確診。

如果還能動,但受傷部位開始紅腫、疼痛,通常就是急性扭傷或挫傷。

這時,在48小時內都要採取冰敷,以減少和停止出血及軟組織滲出,減輕疼痛。有冰袋最好,沒有的話冷飲也可以。最好用毛巾包裹,每次冷敷不要超過20分鐘,防止凍傷。注意,不要揉搓扭傷部位,同時儘量減少傷肢活動並抬高傷肢。

2天后不紅腫了,可以開始用薄毛巾包裹煮熟的熱雞蛋等方式熱敷,也可以用紅花油、活絡油等跌打油輕揉扭傷的地方,以達到活血祛瘀的作用,促進淤血吸收,減輕疼痛。

醉酒

親朋好友聚會出遊,免不了喝上幾杯。但俗話說小飲怡情,大飲傷身,一味斗酒,喝出爆發性肝損傷、腎功能衰竭,甚至引起急性心梗的案例也不罕見。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蔡學全教授提醒,除了酒精中毒所導致的傷害,臨床上較多見的是醉酒者在神志不清的情況下誤吸嘔吐物導致窒息的意外。如果遇到有人喝醉酒,身邊一定要留人觀察護理。

不少醉酒者容易頭昏,因大量飲酒可抑制肝糖原異生及蛋白合成,使糖原明顯降低,而引起低血糖症狀,可及時給予補充糖水糾正血糖。如果症狀較輕,可讓其在原地休息,最好是側臥或趴著睡,並注意保暖。遇其嘔吐時,應及時助其清除乾淨口中殘留物,避免誤吸阻塞氣道,發生窒息意外。

對於沉睡不醒、陷入昏迷者,應立刻送醫,千萬別以為“讓他多睡一會就沒事了”。要防其腦部神經功能可能因酒精中毒受抑制,如果未及時搶救,嚴重者可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溺水

海邊是不少人長假旅遊的首選目的地。在海邊玩耍,如果不幸溺水,應如何在第一時間採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溺水時,不熟悉水性的人除呼救外,要儘量採取仰臥位,頭部向後,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氣要淺,吸氣要深。因為深吸氣時,人體比重降低,比水略輕,可浮出水面。千萬不要慌張,不要將手臂上舉亂撲動,否則會使身體下沉更快。

會游泳的人,如果發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鎮靜,採取仰泳位,用手將抽筋的腿的腳趾向背側彎曲,使痙攣鬆解。

救護溺水者,方法如下:

1、清除口、鼻中雜物。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上岸後,應迅速將溺水者的衣服和腰帶解開,清除口、鼻中的雜物,使上呼吸道保持暢通,如有活動假牙,應取出,以免墜入氣管內。

如果發現溺水者喉部有阻塞物,則可將溺水者臉部轉向下方,在其後背用力一拍,嘗試將阻塞物拍出氣管。

2、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使溺水者恢復呼吸的關鍵步驟,應不失時機儘快施行,且不要輕易放棄努力。在現實中,有很多人是在做了數小時的人工呼吸後才復甦的。人工呼吸的節律約為12~20次/分鐘。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

口對口吹氣法。將溺水者仰臥平放在地上,頭部稍後仰使呼吸道伸直開放,救生者跪蹲在溺水者一側,一手捏住溺水者的鼻子,另一手托住其下頜。深吸一口氣後,用嘴貼緊溺水者的口(全部封住,不可漏氣)吹氣,使其胸腔擴張。吹氣後,嘴和捏鼻的手同時放開,溺水者的胸腔在彈性的作用下回縮,氣體排出肺部。

3、胸外心臟按壓法

溺水者救上岸後,如發現溺水者的心跳已停或極其微弱,則應立即施行胸外心臟按壓。

將溺水者仰臥平放於硬地上,救生者跪在其身旁,兩手掌相疊,手指翹起伸直不接觸胸壁,掌根按在溺水者胸骨下端(對兒童,只需用一個手掌;對嬰幼兒,只需三個手指),兩臂伸直,身體前傾,藉助上半身的重量穩健垂直地下壓,壓力集中在掌根,使溺水者胸骨下陷約5—6釐米。

然後,救生者上半身復原,但掌根不離位。如此有節奏地進行,每分鐘約100—120次。下壓時用力要均勻,不宜用力過猛,鬆手要快。

周志鵬醫師提醒,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的配合施行,是對尚未出現真死現象的溺水者極為重要的急救手段。胸外心臟按壓與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值得注意的是,溺水者被救上岸後,如已昏迷、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等,應立即採取措施進行現場急救,然後再轉送醫院搶救。搶救關鍵為保持呼吸道通暢,儘早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千萬不要過多時間去做控水行為,以免耽誤搶救時機。急救及時,方法正確,有時甚至可以使幾乎毫無希望的溺水者轉危為安。

燙傷

不小心被開水、滾燙的湯等燙傷了怎麼辦?抹牙膏、醬油有用嗎?怎麼做才能儘量減小留疤的風險?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燙傷的嚴重程度不同,所採取的緊急處理辦法也不一樣。

Ⅰ度燙傷

僅有皮膚表皮的燙傷,紅腫刺痛,無水泡。這時,迅速用流動的清水衝15分鐘左右,可減輕症狀。然後塗抹燙傷膏,並用紗布包紮,防止抓破,造成感染。

II度燙傷

如果皮膚起泡並且非常疼,不能直接用清水沖洗,否則容易把泡弄破,造成感染,應將燙傷的部位放入盛有冰水的洗臉盆內,再打開自來水流入臉盆,約二三十分鐘可使燙傷的部位冷卻。

如果泡破了,破潰的基底呈紅白相間的顏色,並滲出血和其他液體,就不建議清水沖洗,應馬上去醫院。

要注意,如果穿著衣服被熱水澆溼時,應立即用冷水由衣服表面衝下,或者將覆蓋著衣服的患部直接放入盛滿水的浴缸裡冷卻。

如果衣服有一部分粘在皮膚上,千萬不要強行脫下。

Ⅲ度燙傷

燙傷深及皮下組織,皮膚會變白、發硬,甚至焦黑,不過卻沒有痛的感覺,此時可能神經細胞已被破壞,需要馬上前往醫院。

至於抹牙膏、醬油等方式,千萬不可取。周志鵬醫師表示,因為傷口的熱氣受到牙膏等物質的遮蓋,只能往皮下組織深部擴散,會造成更深一層的燙傷。而醬油不僅不具備治療功能,它的顏色還會影響醫生的診斷。

另外燙傷後也千萬別用冰塊冷敷創口處,以免溫度過低致使已經破損的皮膚傷口惡化。

流鼻血

十月秋高氣爽,但天氣相對乾燥,很多人容易流鼻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抑頭,民間還流傳流鼻血時舉對側胳膊可以止血的說法。這些說法靠譜嗎?正確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蔡學全教授表示,上述兩種方式並不科學,尤其是仰頭,萬萬不可,因為很可能會把血嗆入氣管及肺內,甚至有引起窒息的危險。

流鼻血的時候,用一手拇指和食指緊捏兩側鼻翼根部,壓住鼻中隔前下方,同時頭稍前傾,張口呼吸,這樣捏10到15分鐘,一般都可止血。如同時用涼毛巾或冰袋冷敷鼻背、鼻根、後頸部和前額部,可加速止血過程。

經以上處理,仍不能止血時,應到醫院急診治療。

此外,蔡學全教授提醒,因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等都可能引發流鼻血,因此如果經常鼻出血,一定要明確病因,對症治療。

食物中毒

在外旅遊免不了吃吃喝喝,但很多時候食品的衛生與安全問題並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如果吃完出現腹脹難受,或引起腹瀉、嘔吐等症狀,該怎麼辦?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如果只是輕微的腹脹腹痛伴噁心腹瀉,最主要的還是對症治療,注意清淡飲食,不要進食生冷刺激的食物,肚子注意保暖不要著涼。可以適當服用黃連素等藥物。

如果腹瀉比較頻繁,需要注意補水,但不能一味喝白開水,最好飲用含適當鹽分、水分的電解質水溶液,否則會導致體內電解質不足,造成抽筋等“水中毒”。可在藥店裡買“補液鹽”自己沖服。市場上的運動飲料雖然也有鹽分,但糖分也高,會讓腹瀉的人持續腹瀉。

急性腸胃炎患者在恢復期間食慾不振,可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幼兒可吃稀粥、麵食、蘇打餅乾、蘋果、香蕉等。

如果腹痛腹脹持續或加重,就需要就近趕緊到醫院就診。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蔡學全

專業特長:擅長普外科和急症危重病創傷傷員的救治,熟練掌握外科手術技巧,對頸、乳腺、腹部以及急危重病人的搶救和治療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外科創傷危重傷員的救治更有獨到的經驗。

“十一”長假出遊,這些急救常識您得知道

周志鵬

專業特長:擅長急診外科常見病及骨科相關疾病診治,熟練掌握外科手術技巧,對創傷、骨折以及創傷急危重病人的搶救和治療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