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點名"!

他長期從事載人潛水器的設計和研發工作,通過不懈努力終將"蛟龍號"從圖紙變為現實;他主動肩負起試航員的重擔,駕駛"蛟龍號"探秘深海。

他就是"改革開放傑出貢獻"百人之一、哈爾濱工程大學傑出校友——葉聰。截至2019年1月,全世界潛入7000米以下深海的人只有11個,其中有8人來自中國,葉聰就是這8人之一。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葉聰, 1979年11月出生,湖北黃陂人。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專業2001屆畢業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首席潛航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

蛟龍號最年輕的總佈置主任設計師

1997年7月,葉聰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毫不猶豫地寫上第一志願: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專業。入學後,他終於有機會去研討喜愛的船舶。"我喜歡自己著手設計。"他每次看到新船型都很激動,盼望親自把它設計出來。

2001年,葉聰畢業後選擇去船舶實踐研究與利用都很強的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工作。對潛水器感興趣又熟習船舶常識的他,開始做潛水器的效果設計圖。曾經在學校接觸過潛艇,對其特點略知一二,參與潛水器的研發對他來說"如魚得水"。葉聰表示:我的學習背景非常有利於在這個領域開展工作,在學校學的設計為我參與新船型的研發奠定了基礎,讓我更好地解決問題。我的工作跟我的個人興趣、專業背景、個人特長都很符合,感覺很棒。

因為在學校學過,葉聰堅持做設計圖,一版不行就再來一版。這給"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個很有想法,做事踏實、細心、執著的年輕人。"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葉聰趕上了中國載人深潛"最好的時代":7000米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他所在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2研究所勇擔重任。2003年,剛剛工作兩年,他便以助理工程師身份擔任"蛟龍"號總佈置主任設計師,也是該項目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這一張"白紙"在短短的一年中變得色彩斑斕,一年後,葉聰為首的團隊拿出了"蛟龍"號的草圖,震驚全國。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說:"深海載人潛水器的設計當時在國際上沒有現成標準和規範,相關資料難得一見,相關人才也嚴重"斷檔",是葉聰這批年輕人挑起了大梁。"回憶起那段"艱難歲月",從小就喜歡做設計的葉聰說:"可供參考的資料太少了,就連國外一些宣傳畫,我們都能研究很久。"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蛟龍"號潛水器最重要的設計圖紙、每個設計階段的潛水器總圖均出自葉聰之手,對此他還有點小得意,笑稱"秀才會武術,誰也攔不住"。葉聰說他的長處是可以"不厭其煩地去做一件事"。作為"蛟龍"號的主任設計師,從最初的草圖到完工圖,幾年下來,葉聰已經修正了幾百遍。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每一個部件都要算得很清晰,有時候都要一釐米一釐米地去盤算,操作時間都要準確到秒。面對研製中一塊塊難"啃"的骨頭——耐壓構件密封、控制、水聲通信等,葉聰從零開始邊學習邊設計,在沒有母型船提供參考借鑑的情況下完成了"蛟龍"號的總佈置設計任務。

葉聰還參與總佈置以外的潛水器結構、推進、觀通、水聲、水面支持等部分的設計和協調工作,相繼擔任載人潛水器的質量師和建造師。他在項目總體策劃、加工建造和監督等方面表現突出,為載人潛水器研製工作做出重大貢獻。

當仁不讓!他成為首席潛航員

乘龍入海,在神秘的海底探索,這是人類從古至今的夢想。比起設計師,葉聰更出名的身份是中國首席潛航員。2012年6月24日,"蛟龍" 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下潛至7020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同時也是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葉聰和同事們的努力讓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法國之後,第五個具備大深度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標誌著我國具備在全球99.8%的海洋深處開展科學研究、資源勘探的能力。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從葉聰參與"蛟龍"號潛水器的研發到完成7000米級的下潛任務經過整整10年的歷程,這是他與"蛟龍"號共同成長的10年。參與潛水器設計建造的每個階段,他對各階段的任務使命分析報告、均衡計算書、深潛操作流程、潛水器總圖都瞭如指掌。曾在美國Alvin載人潛水器學習觀摩深潛技術,既熟悉潛水器,又有深潛技術,這讓葉聰成為了難得的人才

2009年,葉聰當仁不讓地成為"蛟龍號"主駕駛員。從2009年到2012年,"蛟龍號"四度出海,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先後51次下潛(包括1次無人),葉聰"入海"38次,"蛟龍號"每一次做出深度的突破都是在葉聰駕駛下完成的。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巨大成功背後,是數不清的汗水和艱辛。"蛟龍"號內部空間狹小,駕駛員只能保持蜷縮狀態工作。葉聰回憶說:"第一次真正下潛深度只有38米,1個多小時全身都是汗,感覺非常疲憊,後來10多小時的下潛也沒這麼緊張。"載人艙溫度高達 40℃,溼度也很大。潛水器完全沒入水面之前需要進行水面檢查和注水,因此搖晃得很厲害,加上艙內非常悶熱,葉聰只好不停地擦汗。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主駕駛潛航員相當於深潛器上的"船長",有時候甚至海上總指揮也要聽他的,這要求主駕駛具備冷靜果斷的決策能力,能夠遇事不驚,按照操作手冊、應急預案以及個人知識積累來處理問題。

在深海,葉聰和同事們需要調試"蛟龍號"各個系統的功能,還要進行科考作業、捕獲海底生物等工作。葉聰說:"有時還有一些意外情況,比如開始時出現通訊故障,3000米時出現絕緣故障,5000米時回收遇到暴風雨,母船遲遲找不到我們……"

但所有困難都不能阻擋他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當初的夢想已成現實。

新的目標 新的使命

"從2009年到2017年,在開展'蛟龍'號研製的同時,歷經八年艱苦攻關,我們又完成了'深海勇士號'的研製。"葉聰介紹說。2016年,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項目正式立項,37歲的葉聰正式掛帥總設計師。

在設計全海深潛水器時,因為在經驗、方法上已有很多積累,他可以很好地平衡和優化機動性和作業性能。"協調地完成潛水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標是設計的第一層次,經過優化,精準極致地完成是第二層次。"葉聰一直努力的方向是在方式、方法和模式上取得創新。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蛟龍"號在7000米處的壓力是700個大氣壓,萬米級載人潛水器還要增加400餘個大氣壓,這樣的高壓對潛水器的結構設計、材料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戰。作為總師,葉聰感到空前的壓力。"在研製的每一個階段,從方法、材料到部件、裝置都需要像體檢一樣做評定,考核的多個指標可能會有些偏差,這都需要總師綜合平衡後拍板。"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2018年11月,黨中央公示了100位為

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名單,哈工程校友葉聰榜上有名。此外,他還現身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第八集"知識改變命運"節目,讓人們看到了他作為科技英傑的"總師"範兒和強國偉力。

全球僅11人!他是中國深潛第一人,亮相央視,被黨中央

2019年10月,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球殼建造完成並通過總體集成單位驗收,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萬米級載人艙,

驗收後潛水器將進入全面總裝階段。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研製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的核心任務,作為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新一代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將超過一萬米。這些年國內參與載人潛水器的核心單位已經多達40多家,部項目甚至引入了PK機制,作為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團隊少帥,葉聰還有個小目標——2020年項目完成時,他希望搭乘自己設計的潛水器造訪萬米深淵。

作為"中國深潛第一人",葉聰從編寫"蛟龍號"設計報告到駕駛"蛟龍號"入海的"深海的哥",再到掛帥"全海深"載人潛器設計研製,十幾年光陰,""海洋強國夢"在他和同事們的手中成為現實。

關注"遇見哈工程"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哈爾濱工程大學官網、新華網、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