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点名"!

他长期从事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和研发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他主动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驾驶"蛟龙号"探秘深海。

他就是"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杰出校友——叶聪。截至2019年1月,全世界潜入7000米以下深海的人只有11个,其中有8人来自中国,叶聪就是这8人之一。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叶聪, 1979年11月出生,湖北黄陂人。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2001届毕业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蛟龙号最年轻的总布置主任设计师

1997年7月,叶聪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写上第一志愿: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入学后,他终于有机会去研讨喜爱的船舶。"我喜欢自己着手设计。"他每次看到新船型都很激动,盼望亲自把它设计出来。

2001年,叶聪毕业后选择去船舶实践研究与利用都很强的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工作。对潜水器感兴趣又熟习船舶常识的他,开始做潜水器的效果设计图。曾经在学校接触过潜艇,对其特点略知一二,参与潜水器的研发对他来说"如鱼得水"。叶聪表示:我的学习背景非常有利于在这个领域开展工作,在学校学的设计为我参与新船型的研发奠定了基础,让我更好地解决问题。我的工作跟我的个人兴趣、专业背景、个人特长都很符合,感觉很棒。

因为在学校学过,叶聪坚持做设计图,一版不行就再来一版。这给"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做事踏实、细心、执着的年轻人。"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叶聪赶上了中国载人深潜"最好的时代":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他所在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研究所勇担重任。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他便以助理工程师身份担任"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也是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这一张"白纸"在短短的一年中变得色彩斑斓,一年后,叶聪为首的团队拿出了"蛟龙"号的草图,震惊全国。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当时在国际上没有现成标准和规范,相关资料难得一见,相关人才也严重"断档",是叶聪这批年轻人挑起了大梁。"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从小就喜欢做设计的叶聪说:"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了,就连国外一些宣传画,我们都能研究很久。"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蛟龙"号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叶聪之手,对此他还有点小得意,笑称"秀才会武术,谁也拦不住"。叶聪说他的长处是可以"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作为"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正了几百遍。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每一个部件都要算得很清晰,有时候都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盘算,操作时间都要准确到秒。面对研制中一块块难"啃"的骨头——耐压构件密封、控制、水声通信等,叶聪从零开始边学习边设计,在没有母型船提供参考借鉴的情况下完成了"蛟龙"号的总布置设计任务。

叶聪还参与总布置以外的潜水器结构、推进、观通、水声、水面支持等部分的设计和协调工作,相继担任载人潜水器的质量师和建造师。他在项目总体策划、加工建造和监督等方面表现突出,为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当仁不让!他成为首席潜航员

乘龙入海,在神秘的海底探索,这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梦想。比起设计师,叶聪更出名的身份是中国首席潜航员。2012年6月24日,"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同时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叶聪和同事们的努力让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第五个具备大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具备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从叶聪参与"蛟龙"号潜水器的研发到完成7000米级的下潜任务经过整整10年的历程,这是他与"蛟龙"号共同成长的10年。参与潜水器设计建造的每个阶段,他对各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潜水器总图都了如指掌。曾在美国Alvin载人潜水器学习观摩深潜技术,既熟悉潜水器,又有深潜技术,这让叶聪成为了难得的人才

2009年,叶聪当仁不让地成为"蛟龙号"主驾驶员。从2009年到2012年,"蛟龙号"四度出海,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先后51次下潜(包括1次无人),叶聪"入海"38次,"蛟龙号"每一次做出深度的突破都是在叶聪驾驶下完成的。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巨大成功背后,是数不清的汗水和艰辛。"蛟龙"号内部空间狭小,驾驶员只能保持蜷缩状态工作。叶聪回忆说:"第一次真正下潜深度只有38米,1个多小时全身都是汗,感觉非常疲惫,后来10多小时的下潜也没这么紧张。"载人舱温度高达 40℃,湿度也很大。潜水器完全没入水面之前需要进行水面检查和注水,因此摇晃得很厉害,加上舱内非常闷热,叶聪只好不停地擦汗。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主驾驶潜航员相当于深潜器上的"船长",有时候甚至海上总指挥也要听他的,这要求主驾驶具备冷静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够遇事不惊,按照操作手册、应急预案以及个人知识积累来处理问题。

在深海,叶聪和同事们需要调试"蛟龙号"各个系统的功能,还要进行科考作业、捕获海底生物等工作。叶聪说:"有时还有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开始时出现通讯故障,3000米时出现绝缘故障,5000米时回收遇到暴风雨,母船迟迟找不到我们……"

但所有困难都不能阻挡他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当初的梦想已成现实。

新的目标 新的使命

"从2009年到2017年,在开展'蛟龙'号研制的同时,历经八年艰苦攻关,我们又完成了'深海勇士号'的研制。"叶聪介绍说。2016年,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

在设计全海深潜水器时,因为在经验、方法上已有很多积累,他可以很好地平衡和优化机动性和作业性能。"协调地完成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是设计的第一层次,经过优化,精准极致地完成是第二层次。"叶聪一直努力的方向是在方式、方法和模式上取得创新。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余个大气压,这样的高压对潜水器的结构设计、材料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作为总师,叶聪感到空前的压力。"在研制的每一个阶段,从方法、材料到部件、装置都需要像体检一样做评定,考核的多个指标可能会有些偏差,这都需要总师综合平衡后拍板。"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2018年11月,党中央公示了100位为

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名单,哈工程校友叶聪榜上有名。此外,他还现身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第八集"知识改变命运"节目,让人们看到了他作为科技英杰的"总师"范儿和强国伟力。

全球仅11人!他是中国深潜第一人,亮相央视,被党中央

2019年10月,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球壳建造完成并通过总体集成单位验收,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万米级载人舱,

验收后潜水器将进入全面总装阶段。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的核心任务,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新一代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将超过一万米。这些年国内参与载人潜水器的核心单位已经多达40多家,部项目甚至引入了PK机制,作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少帅,叶聪还有个小目标——2020年项目完成时,他希望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造访万米深渊。

作为"中国深潜第一人",叶聪从编写"蛟龙号"设计报告到驾驶"蛟龙号"入海的"深海的哥",再到挂帅"全海深"载人潜器设计研制,十几年光阴,""海洋强国梦"在他和同事们的手中成为现实。

关注"遇见哈工程"头条号,获取关于"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