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與蘋果媲美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對公司來說能賺錢的就是人才,不斷虧錢的就是廢財”!

隨著魅族創始人黃章在魅族社區的一番話,讓“李楠”瞬間成為了名人。儘管從字面上來說,這句話並沒有太多的毛病,但如果與魅族聯繫在一起,則大有一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淒涼。

曾與蘋果媲美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2012年,因為一篇《iphone可有設計哲學》的文章得到了黃章的賞識,上演了一段“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不過,在七年過後,李楠黯然結束了在魅族的任期。

伴隨著李楠的離開,魅族的現狀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2018年,魅族的市場份額同比暴跌79%,市場佔有率僅為1%。進入2019年,在前後經歷了三輪大裁員後,魅族還將裁員近30%。

不禁要問,起了個大早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1、M9風靡全國,卻依舊敗給了產品


2011年元旦,魅族M9按時震撼上市。

據說,該款手機在北上廣深引發了上千人排隊搶購,可謂是“萬人空巷”。由於M9的風靡程度,直到三個月後才實現正常供貨。

曾與蘋果媲美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憑藉M9的熱賣,魅族也一舉奠定了在國內智能手機中的領先地位!

客觀的說,早期的魅族一直堅守著工匠精神。

比如,魅族早期的MP3、MP4是國內極少數能夠媲美蘋果的產品;比如,M8觸屏手機足足經過了兩年的研發,經過34次修改,才得以正式推出。再比如,在M9之後,魅族又陸續推出了MX系列手機,被當時的輿論稱之為“最漂亮的國產手機”。

甚至於說,無論是工藝還是設計,亦或者功能和品牌影響力,魅族都是最接近蘋果的國產手機!

不過,隨著黃章退出了魅族的日常管理,魅族的頹勢開始顯現。

曾與蘋果媲美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魅族的成功離不開對打造完美產品的極致追求,以及對消費者的極度重視。但如今再提起魅族,幾乎想不到可以與之匹配的品牌符號。

說一千道一萬,魅族還是敗在了產品上。


2、與小米拼“價格戰”

沒能塑造起清晰的品牌定位


提起蘋果,你想到的可能是流暢的系統;提到華為,你想到的可能是拍照或者商務;提到OV,你想到的可能是音樂和時尚;提到小米,你想到的可能是性價比。

但是,魅族呢?

曾與蘋果媲美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2012年,憑藉小米2S的優秀表現,小米手機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親睞,小米的互聯網模式也成為手機品牌爭相學習的對象。

也許是出於對小米的敵意,魅族發起了對小米的挑戰,首當其衝的就是價格!

2014年9月,在小米4發佈了兩個月後,魅族MX4也如約發佈。不過,有意思的是,魅族這款定價1799元的新手機,足足比小米還便宜了200塊錢。要知道,魅族的上一代手機MX3的定價,還高達2499元。

死磕小米的痕跡尤為明顯!

不過,儘管魅族死磕小米,但卻未能從小米手上搶過“性價比”的品牌標籤;相反,由於深陷低價的泥潭中,導致產品品質、品牌美譽度雙雙崩塌。

再說品牌定位。

2014年,魅族幹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發佈魅族MX4 PRO宣佈進軍中高端。但或許是出於死磕小米的堅持,或許是對自家品牌的不自信,最終該款手機的定價為2499元,距離3000元的中高端門檻甚遠。

沒想到的是,由於技術不成熟就強行使用2K屏幕,導致卡機現象頻出,最終讓品牌形象受損。

曾與蘋果媲美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第二件事是發佈魅藍子品牌。

儘管從戰略上說,推出子品牌符合企業長期發展的需要。但對於魅族來說,卻是出於死磕紅米的小心思。

從定位上說,紅米繼承了小米“性價比”的基因,主打低端市場,主要用戶群體為大學生和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魅藍的口號是“青年良品”,也就是說乾脆鎖定了大學生群體。

結果就是,如果說紅米的客戶年齡段很狹窄,那麼魅藍的用戶年齡段則更為狹窄。

即便短期內能夠獲得銷量,但長期來看也難逃離“低質、低價、虧損”的怪圈!



3、 戰略缺失

“機海戰略”徹底消磨了魅族的品牌價值


客觀的說,在2015年之前無論是華為還是OV,亦或者小米,都未能夠建立起絕對的競爭優勢。

但是,魅族沒能夠抓住機會!

曾與蘋果媲美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論音樂專業性,魅族賴以發家的MP3曾經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品牌;論設計、顏值,魅族的經典造型早已經圈了一大波粉絲;論系統的話,魅族的Flyme系統不僅簡潔,而且在某些功能上還媲美蘋果。

遺憾的是,魅族被小米帶到溝裡去了!

2015年之後,融到資的魅族又犯下了另外一個嚴重的錯誤,導致其最終喪失了翻盤的可能。

在拿到了20億元A輪融資和6.5億美元B輪融資後,魅族的產品線迅速擴張。2015年,魅族開了6場發佈會;到了2016年,魅族索性連續舉辦了11場發佈會,發佈了14款手機。

曾與蘋果媲美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不過結果卻是,儘管2016年取得了2200萬部的銷量,但“大而不美”的問題愈演愈烈。

一方面,產品同質化嚴重,卻沒有一款真正較好又叫賣的機型;另一方面,魅族扎堆千元機上市場,不僅導致產品線混亂,而且還導致了嚴重的虧損。

2017年後,在國產手機品牌競爭格局已定的背景下,魅族又始終不願意採用最前沿的全面屏技術。再加上與高通的交惡,導致魅族在性能上與配置上難以追趕上國內主流品牌。

魅族既沒能夠專注在“小而美”的道路,也沒有蛻變成“大而優”的手機制造廠商!


4、營銷為王

終究支撐不起品牌價值

有一點要說的是,由於黃章的賞識,李楠像諸葛亮一樣被邀請出山,成為了魅族手機的重要謀士。

不過,恐怕李楠自己也沒想到,黃章當起了撒手掌櫃,李楠成為了魅族事實上的掌舵人。

曾與蘋果媲美的魅族,究竟敗在了哪裡?


外界曾這樣評價,說“李楠是連呼吸都是營銷”的人。也就是說,儘管李楠的市場嗅覺很靈敏,但對技術的敏銳度明顯不夠。

而市場已經一再證明,掌舵者如果不是技術出身的話,那麼往往意味著在技術發展的前沿動態上,整個公司就會失去了靈敏嗅覺!

產品一旦不行,哪怕營銷的手段再高,也就成了“無源之水”。

雖然李楠不應該也沒必要為魅族的衰落背鍋,但給我們的教訓值得總結。那就是:

產品永遠是驅動品牌前行最重要的力量!

作者 | 林川,來源 | 品牌頭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