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共同抗擊日寇。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於10月將在江南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由葉挺任軍長。
葉挺任軍長是國共雙方都能接受的人選,雖然是新成立的新編一個軍,但是雙方都非常重視這個軍,國共雙方在軍長的人選上互不相讓,以至於國民黨方面建議派出顧祝同出任軍長。
顧祝同當時都已經是戰區司令長官這個級別了,準備讓他來當這個軍長,可見國民黨方面對這個軍的重視程度之高。
而我黨堅持要讓葉劍英來當新四軍的軍長,在紅軍時期葉劍英就已經是總參謀長這個級別的了,以這個級別的高級將領來做新四軍的軍長也可見我黨對新編新四軍的重視。
正在僵持不下的時候,葉挺出現了,因為葉挺是北伐時的名將,是跟過蔣介石的,所以國民黨方面對他比較信任,而葉挺也是老共產黨員,雖然他當時已經脫黨了,但是我黨對他也還是比較信任的,而且葉挺明確表示一切聽從我黨的領導。
就這樣,新編第四軍以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等以上人員組成了新編第四軍的領導班子。新編第四軍轄4個支隊10個團和1個特務營。
大家也都知道,葉挺在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去世。
項英副軍長和副參謀長周子坤同樣也是在皖南事變中犧牲,被軍部副官劉厚聰開槍打死。
在萬分危急之際,袁國平挺身而出,指揮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隊繼續突圍北撤。激戰中,袁國平身負重傷,為了不拖累部隊突圍,舉槍自盡,實現了"如果有一百發子彈,要用九十九發射向敵人,最後一發留給自己,決不做俘虜"的諾言。也在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了。
皖南事變爆發後,給新編第四軍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國民政府宣佈"將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番號即予撤銷"。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兼下轄第二師師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繼續領導新四軍堅持長江南北敵後抗日鬥爭。重組新四軍下轄7個師和一支浙東遊擊縱隊。
就是這支重組的新四軍在為抗日戰爭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還在建國後出了一位元帥和三位大將。
陳毅在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張雲逸在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
粟裕在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及所轄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粟裕任第一師師長。
黃克誠在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第三師師長兼政治委員。
1945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制定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部署,以及在重慶談判中向國民黨作出的讓步,新四軍在浙東、浙西、蘇南、皖南的部隊先後北撤到長江以北地區。與此同時,新四軍軍部和3支部隊北上山東,第三師進軍東北,第五師與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等部編為中原軍區。部隊一再重新編組,序列有了很大變動。
1945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領導機關合並(1946年1月7日正式合併)。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副軍長兼軍區副司令員張雲逸(後增加羅炳輝),副政治委員黎玉,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袁仲賢,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唐亮。
1946年1月7日,成立山東野戰軍,陳毅、黎玉分別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8月,陳毅司令員又兼政治委員。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下轄膠東、魯中、魯南、濱海、渤海五個二級軍區,山東野戰軍(轄第一、第二縱隊,第七、第八師),兵力約27萬人。
留在華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編成了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
1945年10月25日華中軍區成立。下轄蘇中軍區、淮南軍區及五、六、七、八軍分區。司令員張鼎丞,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司令員粟裕、張愛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軍區兵力約13.5萬人。
1945年11月10日華中野戰軍組成。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鍾期光。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縱隊和特務團、炮兵團。後轄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師,第七、第九、第十縱隊,以及第十三旅。野戰軍兵力約4.7萬人。華中野戰軍在建制上屬華中軍區,在戰略行動上受陳毅指揮。
1945年9月28日新四軍第三師從蘇北起程進軍東北。1946年10月,第三師第七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第十二師。新四軍第三師番號撤銷。
1946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為集中使用兵力,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指揮機關應二合一。據此,成立了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
1947年1月21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編為華東軍區,轄原屬新四軍的蘇北軍區、蘇中軍區、淮北支隊、淮南支隊,原屬山東軍區的魯南、魯中、膠東、渤海軍區以及濱海軍分區。
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以及山東軍區所轄師旅合編為華東野戰軍,轄11個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其中原屬新四軍的是: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為第一縱隊,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和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3個團為第二縱隊,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為第四縱隊,華中野戰軍第六師為第六縱隊,華中野戰軍第七師為第七縱隊,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為第十一縱隊,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為第十二縱隊,華中軍區騎兵團、華中野戰軍炮兵團和山東野戰軍機關一部編成特種兵縱隊。
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的另兩個團和華中軍區第七軍分區騎兵大隊、洪澤湖大隊編成淮北支隊。留在淮南的華中野戰軍第二師第六旅第十六團和地方武裝編成淮南支隊。
至此新四軍經過數次改編,完成了歷史使命,番號撤銷。
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作戰2.2萬餘次,其中對日偽軍作戰1.9萬餘次,殲日偽軍31萬餘人;反頑自衛作戰3千餘次,殲國民黨頑固派軍14萬餘人。
新四軍作戰傷亡8.9萬餘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餘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5萬餘人,地方武裝9.7萬餘人,計31萬餘人;另有民兵自衛隊96萬餘人。
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湘、贛七省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贛、皖江和浙東八塊抗日根據地,面積達25.3萬平方公里,人口3420餘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閱讀更多 品讀歷史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