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要說這北宋王朝,一身光環的書家還真不少。像什麼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等人,他們既能做文學家、書家,又能為當世名臣,江山社稷之肱骨。其中還有些人,甚至在關鍵時候能夠指揮疆場,抵禦外敵,比如之前說過的虞允文,我們今天要說的文彥博,也是這麼能文能武、名震四夷的一號。

文彥博與其他名臣相比,比較顯著的一個優點就是做官時間特別的長。他歷仕四朝,經歷了五十多年的仕途風雨。既為國家倚重的賢相,又為名震四夷的良將,還是個鼎鼎大名的書法家、“文藝老幹部”,他的美名稱頌千古,史冊記載曰:“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除了史冊稱讚之外,江湖上也流傳著他的傳說。在重磅文學名著《水滸傳》第一回閤中,就曾出現這位文彥博的身影。羅貫中的另一部大作《平妖傳》中,更是直接以文彥博平王則這段歷史作為創作背景的。他的大名,歷經千年,仍未見滄桑。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文彥博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據聞,文彥博的先祖本不姓文,而是姓敬。因後晉高祖石敬瑭之諱,故改姓文。晉亡以後,曾又短暫地姓回了敬。結果到了北宋,因為宋翼祖趙敬的廟誨,又重新改回了姓文。文彥博的名字中,“彥”字為有才華,“博”字為博聞廣學,可見父母對這個小孩寄寓了多大的希望。

文彥博呢,也誠然沒有讓父母失望。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名聞鄉里了。不僅書讀得比別的小孩多,還因其聰明過人留下了一則千古流傳的軼事——那就是“文彥博灌水浮球”的故事。司馬光砸缸的段子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那麼這“文彥博灌水浮球”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邵氏聞見錄》記載,“文潞公幼時與群兒擊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幼年的文彥博和小夥伴們在草地上玩球,結果一個不小心,球滾進樹洞裡出不來了。小孩子們趴在洞口伸手夠球夠不到;拿棍子去夠,還是死活夠不著。正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見小文彥博裝了些水來,將水灌入了樹洞,水滿之後球就輕輕鬆鬆地浮了出來。小夥伴們都高興得直鼓掌。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急智的故事,還在2010年的兒童節,被中國郵政畫在郵票上。一直保存下來。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文彥博灌水浮球特種郵票(2張)

這種急智不僅體現在文彥博年少時,也伴隨了他後來五十餘年的宦海沉浮,助他處理了無數大大小小的事件。

有人說,文彥博能夠官居相位,靠的是裙帶關係。文彥博二十一歲進士中舉之後,經過幾年地方的磨礪,逐漸得到仁宗皇帝的重用。不過,在梅堯臣的《碧雲騢》中,此事卻是這樣記述的——說是宋仁宗有個十分寵愛的張貴妃,她的爸爸曾是文彥博家的門客。張貴妃入宮後別的愛好沒有,就是醉心宮鬥,於是積極地在朝中尋找外援,一來二去就憑著和文家的舊交“勾搭”上了文彥博。

後來上元佳節將近,張貴妃暗示正在成都當“市長”的文彥博為皇帝進獻蜀錦中的精品——燈籠錦。蜀錦天下聞名,尤以成都燈籠錦為最。此錦紋樣以燈籠為主體,配飾流蘇和蜜蜂,喻意“五穀豐登”。文彥博聽了她的話,馬上差人制成燈籠錦送達京師,最終得到仁宗皇帝的注意。由於張貴妃這“枕邊風”又吹得極好,沒多久,文彥博就青雲直上,官至副相(參知政事)。有人作詩戲稱:“無人更進燈籠錦,紅粉宮中憶佞臣。”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宋朝的貴妃

燈籠錦一事真假難辨,但佞臣卻著實言過其實。縱觀文彥博一生宦跡,他輔佐過四朝皇帝,做文官時,對江山有社稷之功,做武官時也頗有大將風度,遇事處變不驚。其中最著名的兩件,一是在陝西麟州修復舊道,儲備糧餉,抵禦了西夏李元昊大軍的入侵;二是平息了北宋歷史上最大的禁軍造反事件——即王則起義事件。此二事不僅奠定了文彥博在北宋王朝的數十年高位,四夷也皆對他敬之若神,有他鎮守邊境時不敢來犯。文彥博在當時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文彥博五十餘年的朝堂功績,一時半會恐怕不能說盡。不過我們既然是從書脈發展的角度來探尋,於朝堂風雲就不多贅述。我們這裡且跨越這五十餘年,來看看文老晚年退居洛陽後搞過的風雅事!

據記載,文彥博晚年閒居洛陽,吟詩寫字,對酒當歌……當然,也沒少了“飯局”。這其中最著名的一場,要數那場大名鼎鼎的洛陽耆英會了。

說到洛陽耆英會,不得不提到唐代香山的那場九老會。所謂“九老會”,最簡單粗暴的直譯,就是九個老頭開會,其始作俑者就是當時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停官致仕”,隱居河南洛陽龍門山之東的香山,與胡杲、吉呅、劉貞、鄭據、盧貞、張渾、李元爽、僧人如滿等結為“九老會”。這幾位老頭有個共同特點,都是退身隱居、寄情山水之人。他們志同道合,每逢重陽佳節,就在香山登高遠眺,吟詠為樂,因此後人也稱他們“香山九老”。

“空門寂靜老夫閒,伴鳥隨雲往復還。

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

愛風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稜。

且共雲泉結緣境,他生當作此山僧。”

——白居易《香山寺二絕》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香山九老秋興圖

香山九老會作為中華文學史上的頭等風雅事,一直都為後世文人所爭相效仿。這不?退休的文彥博就想到了仿照香山九老整這麼一場聚會。

當時閒居在洛陽的除了文彥博外,還有就是為“慶曆新政”出過大力的前宰相富弼。此時富弼早已退休,和文彥博倆老頭一商量,反正也是閒著,不如我們也搞一個聚會出來唄!倆人一拍即合,於是,他們組織當時正居住於洛陽的部分已經退休的(像富弼)或即將退休的(像文彥博)“老幹部”,以年齡為序,輪流做東,時人稱之為“洛陽耆英會”(所謂耆英,是對高年碩德者的稱呼)。這找就是十三位,這十三位都是六七十歲的老頭了,按年齡排序依次為:富弼,文彥博,席汝言,王尚恭,趙丙,劉幾,馮行己,楚建中,王慎言,王拱辰,張問,張燾,司馬光。其中最年輕的司馬光,也已經六十四歲了。

因為這些老同志經常在一起聚會,因此“耆英會”其實指的不是一次聚會,而是搞了好幾次的聚會。今天你請客,明天他請客。因為在坐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會規的制定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幹部們經過一番商議,決定由“老么”司馬光制定會約,併為集會撰寫序文。其九條會約如下:

第一,排位不按官職大小,只按年齡老少。

第二,雖然是開party,但是也要節儉,不能浪費。

第三,每次飯局的菜、甜點、飯後水果之類,甭管是啥了,反正加起來不能超過20樣。(這條還是本著第二條的基礎來的。)

第四,每頓飯熱菜不能超過5道。(這“四菜一湯”的規矩恐怕就是這個時候定下來的)

第五,不管是誰請客,不需要每家每戶單獨送請帖,東道主只需要寫一張通知單,然後派人挨家挨戶地送,客人是否能出席,只須在通知單上籤個名就行。

第六,喝多少倒多少,倒出來的酒你就得幹了它。(這絕對是飯局“老司機”乾的事啊!)

第七,沒菜了就喝菜湯,主要把酒喝好了。(還是要節約一點)

第八,聚餐當天都自覺地早點到,別等著東道主催你。

第九,違反上述會約者先罰酒一大杯。

瞅瞅,這古人也是誠會玩的吧!由於“洛陽耆英會”的參會人員都是攪弄過政治風雲的大人物,他們的身份地位都非同一般,因此集會一出,也無疑在朝野士大夫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傳為當時的第一風雅事,歷來為文人才子稱羨不已。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洛陽耆英會

文彥博一生風雅,他的文學素養極高,書法也是當時的精英級別。從書脈的傳承來看,文彥博主要學的是顏真卿的筆法,疏宕閒雅,蘊藉凝重,有典型的唐人風致。大書家黃庭堅就曾誇讚其“潞公(世人稱文彥博為“文潞公”)書筆勢清勁,真不愧古人”。樓鑰也稱文彥博“翰墨飛動,使人望而畏之”。《內翰帖》(又名《得報帖》)為其流傳於世的行草書作,其清勁俊爽之風,由此作可見一斑!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文彥博《內翰帖》局部

中華書脈·有智慧,有風雅:文彥博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地方放光芒的蔣之奇”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佈,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