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学会爱自己,爱家人

《无声告白》:学会爱自己,爱家人

2014年度美国亚马逊选出100本年度最佳图书,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获第一名,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纽约时报书评》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有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伍绮诗与家人一起在马塞诸塞州的剑桥生活。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无声告白》这部长篇小说耗时六年写就。在这之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无声告白》:学会爱自己,爱家人

Celeste Ng(伍绮诗)

小说从少女莉迪亚的死亡写起,逐渐揭开事件背后的真相。

是什么导致了优秀女孩的死亡?毫无疑问,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期待。

在这个华裔美国家庭里,父亲詹姆斯是一名教师,极力融入人群,成为最普通的一个美国公民,不让自己因中国人的身份被歧视;母亲玛丽琳则不甘庸碌想要一鸣惊人,有所作为,但最终止步于家庭。

玛丽琳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大三她坠入了爱河。怀孕结婚后,她被迫中止了学业和梦想,开始了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的家庭琐碎。

虽然后来她也试图与命运抗争,外出去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学业。然而,考试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其实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把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作为第二个孩子,莉迪亚既有爸爸的特质,也有妈妈的特质,因此也最受父母喜爱(哥哥努力想要得到父母的重视却难如愿以偿,妹妹还很小)。爸爸希望她能够融入人群,并且拥有很多朋友以及通过学习和努力成为出类拔萃的自己;却母亲则把她当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而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

在这种双重的期望中,莉迪亚承载不了父母如此沉重的梦想。当哥哥终于熬到了可以去大学,迫不及待出走后,她不知该如何继续面对父母,跟杰克的对话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悲哀。于是,她深夜溜出家门,将自己的身体沉于湖底,用死亡让自己解脱。

《无声告白》:学会爱自己,爱家人

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可是,这个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小姑娘一直被父母忽略。她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甚至把父母哥哥和姐姐不要的小物件收藏起来,只是因为看到这些就觉得他们就在自己身边,爱着自己。但是她从来没有说出过自己的爱——也许,这样的家庭,她只能选择沉默。我想,如果她早早把自己对姐姐的爱说出来,莉迪亚或许不会选择自杀吧。

如果只能是如果。悲剧已经发生,究竟该怪罪与谁?那些在“无明”中逐渐积累的扭曲,一切错误的构成中都没有恶意,然而悲剧并不需要恶意去推动,无明即足以构成一切灾难!

写到此处,我想到了9年前一个女大学生因不愿意听从母亲安排当公务员跳楼自杀的新闻。

这与《无声告白》何其相似?母亲刘美艺(化名)是某市级机关处级干部,在同事眼里一直是“能干”“女强人”的代名词。女儿晓琳一直乖巧懂事,2007年顺利从武汉大学毕业,通过网络从事自由职业。但刘美艺认为这样的“工作”不稳定,四处张罗让女儿进机关端“铁饭碗”。晓琳屡屡拒绝,最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跳楼自杀。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管是过度的爱还是冷漠,都足以影响子女的一生。

《无声告白》:学会爱自己,爱家人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也讲述了一个悲剧。不同的是,松子没有自我,一生都是在追寻别人的认可。因为从小父亲就偏爱妹妹,无视她的存在,这在她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自卑。她离开家后经历的每个男人,每段故事都将她拖入深渊。她最后也以死亡告终,同样让人感到无限悲伤

最后,借《无声告白》的一句话结束本次的读后感:“父母的期望是子女不得不背负一辈子的压力,无形或是有形。”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学会爱。学会好好爱自己,爱家人。

《无声告白》:学会爱自己,爱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