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城沦为“鬼城”?这些雷不能踩


产业新城沦为“鬼城”?这些雷不能踩

一个新区的发展,往往需要产业的带动。多少打着产城融合口号的新城,在疏于规划及运营下,变成了“鬼城”。那么,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这一困局呢?


让商业成为主力推手

以往的产城融合,注重将城市发展,与高端产业的导入、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产城融合中的商务配套功能要求日益剧增。完善的商业配套,是培养新城居民居住粘性的重要粘合剂,通过满足就业人群的生活消费及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延伸产业链价值,发挥“以商旺城”的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戴德梁行认为,商业发达是新城成熟的表现,也是片区兴旺的催化剂,是推动产城融合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推手。其带动作用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 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功能

新型城镇化之下,应充分考虑产业人群的生活及消费需求,可提高产城的城镇功能。其中,业态多元的商业是满足产业人群消费需求的关键。

2. 引进人才优化产业结构

新兴科技往往是产业新城的发展支柱,亟需高端人才加持。新城中的商业元素,是吸引人才、决定其生活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发达的商业设施能有效聚集及留住人才,为高端科技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

3. 产业链延伸的新趋势

作为产业新城主导产业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等产业链终端,离不开产品的展示、销售及相关产品营销、商业服务活动,可以说商业成就了终端产品的面市与普及,是不可缺少的产业组成部分。


产业新城沦为“鬼城”?这些雷不能踩


商业破局策略

目前有部分产业新区遭遇“重产业轻城市”瓶颈,以产业需求进行空间资源配置,割裂了商业配套与产业发展,导致园区导入人口不足、商业氛围薄弱等问题,更有不少园区因此陷入消费客群不足、经营面临困境的“死循环”。对此,戴德梁行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1. 转变商业功能

商业不仅作为区域产业配套,还需强化其吸引人、留住人的功能。建议率先发展产城融合项目中的商业部分,在满足区域产业办公人群的商务及配套消费之余,营造宜居环境。以广州黄埔区为例,2013年以来开设高德汇、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项目,得益于此,常住人口大幅增长。

2. 转变商业角色

商业可作为产城区产业链下游向C端延伸的环节之一,与该区域产业形成产业闭环。以杭州艺尚小镇为例,其所在区域产业融合了商业和旅游功能,并延伸至服装产业下游,增加展示、销售、电商及旅游观光功能,注重商业消费、文化旅游及生活配套等延伸功能的导入,拓宽园区的服务人群。

3. 凸显商业特色

商业消费元素可通过与当地产业基因的多元碰撞,做进一步挖掘。曾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台湾,随着经济衰退、产业转移,出现大量空置工厂及产业区,它借助原有产业基础及厂房物业,打造各式各样的观光工厂,一方面重整制造业活力,另一方面通过特色主题拉动文旅产业,带动经济消费。

4. 巧借商业IP带动流量

传统商业业态组合在产业新区常住人口不足之下,面临招商困境,因此新区的商业业态应具备强引擎性质,可借力商业IP吸引消费流量,扩大辐射范围及服务人群,弥补人口不足的缺陷。

产业新城沦为“鬼城”?这些雷不能踩

当下的产城融合商业,建议可考虑作为所在产城区产业链下游向C段延伸的环节之一,针对产业人群的商业、文旅、泛娱乐需求,延展到C端消费。而对于具有产业基础的旧城区,商业通过包装及植入产业基因,助其向文旅商转型、实现二产向三产升级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