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智慧,疑问第三,解的心中惑,智慧常伴身

看书就是为了解决疑问,因为心中有着诸多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大问题变成了烦恼,永无止境的牵动人心,心如此这般也就静不下来了,还想着生活能越来越好,这无疑是做大梦。外面的所有情况都是在心作出的判断,若是合理,便近道,幸福到来,智慧常伴身边,若是不合理,麻烦不断,愚昧一生。

《坛经》智慧,疑问第三,解的心中惑,智慧常伴身

《坛经》第三品,从韦刺史为大师设斋,请教六祖问题为开端,讲述了菩提达摩祖师到中土传的法和六祖所讲的法是不是一样?为什么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梁武帝为了发展佛教思想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样都没有功德,让韦刺史心中不解?六祖为韦刺史解答心中疑惑,第一所传的法于达摩祖师所传的法一样,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没有什么差别,不同之处在于达摩祖师到四组印心的典籍是《楞伽经》,从五祖弘忍大师开始印心用的典籍是《金刚经》,两者的差别就在这里。前面所用的修行法门是渐修,当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渐渐看到自己天然本性,觉悟自己的本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惠能大师独树一帜,讲究顿悟之法,当然也是建立在渐修这个基础之上,不同之处在于,要悟便是悟,如果还去寻思,那便是断的不够彻底,还是没有真正见识到自己的本心本性,两者的区别在于此。

《坛经》智慧,疑问第三,解的心中惑,智慧常伴身

针对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这确实蛮让人疑惑的。梁武帝花了那么多的精力,耗费巨资,帮助宣传佛教思想,建起了那么多的寺庙,还让很多人出家,为了让僧人守戒,规定吃素,不杀生,不娶妻,到寺庙里学习佛法。看着像是做了很多的功绩,实际上是在谤佛。佛教的思想岂是这种消极避世的想法,所以当代人很多人谈佛色变,觉得佛教思想就是消极避世的,让人唏嘘不已。梁武帝这一番行为的普世价值是修福,为大众修福。我们要知道,佛教思想实际上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认知这个世界,用他们总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去改造这个客观的世界,从而让人们在这一生中产生更好地价值,这个是佛教思想乃至于全世界所有能流传至今思想的最根本之处,希望人类社会会越来越好,每个人都能知晓自己的价值,在这来之不易的一生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坛经》智慧,疑问第三,解的心中惑,智慧常伴身

依于这两个疑问,六祖进一步解释身边的人事物,解释了什么是功德。还是从自性这个角度解释,因为万法皆从心中出,即使是功德也不列外。什么是功德?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梁武帝为了成佛觉悟而做出这些那些个事情本就违反了一颗平常心,利益心太重,得失心太厉害,怎么可能有那个“功德”呢?功德的普世价值是对众生有利的,看看梁武帝都做了啥,让那么多的人出家,大家不事生产工作,经济得不到提升,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与物质相结合才是最合理的发展。功是精神,德是物质,两者结合,自性现,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接着六祖又对人心中的净土做出解释,净土不在外面,不在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修行修的就是一个“合情合理”就是“精神和物质相统一”。这个疑问一解决,心里面立马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这个目标去从事工作,运营人生,还有什么烦恼可言,智慧自然会伴随着自己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