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和可樂都贏在了廣告上

相信大家對廣告一詞也是有所瞭解的,廣告,簡單的說就是將某一件事或者事物告知社會廣大民眾,已達到宣傳的效果。

一般來說,我們常在市面上看到的多是以盈利為目的的。

據我瞭解,廣告開始成形是在19世紀開始的,但是早期的廣告則是以叫賣、口頭和實物陳列為主的。

19世紀初,廣告出現在了各種大眾熟知的物體上,在汽車上,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將廣告放在髮型的人群上,比如說利用戰爭的士兵做廣告等等。

然而,對於一些不怎麼關注事物本身的人來說,瞭解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件產品最好的捷徑就是刊登在各類媒體雜誌上的廣告。

蘋果作為一款大眾所熟知和鍾愛的手機,在1976年誕生的同時,就已經在為自己做了廣告營銷。

蘋果和可樂都贏在了廣告上

蘋果1976年推出電腦及首次廣告宣傳

這張字樣繁雜的紙張與現在的蘋果極簡風格有很大的差異,看起來更像是一張報紙。

隨著時代的變化,科技的不斷髮展,電腦電視的出現,廣告的推廣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簡潔明瞭。

早期的廣告是以推廣產品本身為目的的,現代的廣告不僅僅是向消費者展現產品本身的功能和價值,更是為了傳播企業文化。

從蘋果這兩年的廣告來看,既有趣味性很強的短片,也有專注於展示產品新功能的電視廣告,對於這樣一家歷史悠久的公司來說,廣告營銷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蘋果著名廣告:《1984》

《1984》廣告是根據英國著名政治諷刺作家喬治·奧威爾的虛幻預言小說《1984》為背景來製作的。

這支被譽為廣告界翹楚的蘋果廣告《1984》,由知名導演 Ridley Scott 執導,女主角則是英國女演員 Anya Major。

在偌大而陰暗的房屋裡,坐著一群呆木且表情嚴肅的人正在注視著大屏幕的一個喋喋不休的腦袋在告訴他們什麼是PC 。此時一位女運動員手拿鐵錘,從場外疾跑而來,並將手中的鐵錘砸向屏幕,之後畫面中滾動起「蘋果將發佈全新 Macintosh 電腦」的文字。

蘋果和可樂都贏在了廣告上

正值蘋果業績下坡時,廣告《1984》的出現可謂及時,一個簡短的廣告將蘋果帶入人們的生活中。

和現在相比雖有所不及,但對於當時的境地,可以說《1984》之後,蘋果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當時流行的美國超級盃橄欖球大賽還重播了《1984》,不僅在電視上,還在各類報刊雜誌上出現《1984》。

對於當時而言,一個企業贏在廣告上,就等於贏在了起跑線上。蘋果的廣告出現在電視上、比賽中、報刊雜誌以及大街小巷裡。

要說,蘋果的成功是成功在它的廣告上。

但是,在蘋果之前,在飲料界,廣告早已稱為企業間競爭逐角的地方了。

可樂死對頭

1886年,可口可樂誕生於美國亞特蘭大;

1898年,它的死對頭百事可樂誕生。

在百事可樂誕生前,可口可樂已經主宰了飲料界的美國市場。

蘋果和可樂都贏在了廣告上

百事可樂能夠存活至今,可以說是廣告給它繼續活下去的機會。不僅如此,在廣告上,百事可樂投入大量的資金,還在拼裝容量上下了大手筆。

既然在相同價格同容量上,百事可樂比不過可口可樂,只能在相同價格的前提下提升百事可樂的容量,最後大瓶裝百事可樂的出現也使得百事可樂在當時的銷售額一度超過可口可樂。

兩家死對頭,都是可樂,但是在當時,一山豈能容下二虎,一種碳酸飲料只能有一個企業存在。

纏纏綿綿100多年,兩家可樂公司一直在廣告上相互競爭,甚至相互詆譭、抹黑對方為趣。

蘋果和可樂都贏在了廣告上

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廣告的較量

看了這個廣告圖,不禁讓我想起了那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都是可樂,何樂而不為呢,卻偏偏要愛恨交加,抹黑對方。

雖然兩家可樂公司都掙個你死我活,但也沒有哪一家倒下。

如今讓很多人難為且尷尬的是,在超市,或者飲料機上,你會因看到兩種不同的可樂而糾結,到底是買百事可樂還是買可口可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