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熊貓貝貝專欄內容:地產話題第一百五十二期(NO.152)


專欄內容:關於“商鋪”的那些事兒

資深地產人,憑良心寫作,講人話,結善緣,有態度。

客觀行文,理性看事。還請各位讀者朋友多多支持。

拒絕標題黨,堅持耕耘深度專業內容。

我是熊貓貝貝,地產行業策略研究者,歡迎關注。


導讀:

(全文約7500字,閱讀時間越需要10分鐘+)

今天這篇文章,和各位朋友們聊一聊關於商鋪的故事。


溫馨提示:

-本文不含任何廣告和引導,請放心閱讀,如有幫助,歡迎收藏、分享和點贊。

-本文除標明引用部分,均為本人原創,謝絕斷章取義無腦摘抄和偽原創搬運,轉載複製請註明原文出處,本文首發頭條號。

PS:寫不出來要搬運我也攔不住,至少帶個我的ID我就不計較。

-本文引用圖片和部分文字,會規範使用“引用標註”並註明出處,如有版權爭議,第一時間處理。

-熊貓貝貝原創文章,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不構成實際投資指導或其他建議。

分享讓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帶給大家幫助!

假如本文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本人會及時加以改正。一個小小的點贊動作就是最大的動力。


一、商鋪的歷史

商鋪,由“市”演變而來,《說文》將“市”解釋為“集中交易之場所”,也就是今日之商鋪。

其實商鋪前身,是從市場開始的:

從資源交換需求的出現而自發形成的“市”說起,大家知道具有交易功能的錢大概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嗎?

大概是3000年前:以物易物也要場地,商鋪種子出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而中國可是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國家,在錢還沒有被髮明和使用的時候,原始社會古老的人類,因為種群分工的不同,必然會產生資源的“不均衡支配”:打獵的肉多,採摘的水果多……

在沒有貨幣的原始社會,人們採用的是以物換物的交易方式。

當某一種生存物質出現了積餘,而其他物質有所缺失的時候,交換的需求就產生了,

而交換過程在野蠻的時代,是沒有任何的保障的,你想啊,我今天用一塊肉,換5個水果,那如果我用這塊肉給別人,說不定還能換更多水果呢?還有必然會存在的“強買強賣”……在原始交換中萌發的“交易雛形”產生了對安全場所和固定時間的高度需求,進而以一個固定地點,固定時間,並且具備一定群眾公信力的環境進行交換,互通有無的“市”,就伴隨著這種趨勢出現了,而這個“市”就是商鋪最早的雛形和起源。

那個時代的“市”是沒有建築的,多以不同種群共同約定和隨著時間大家都公認的一個地方為標準。

這個時期的市場,最多的是擺攤交易和掛一個交換物的象徵,例如獵戶掛動物皮毛,意思“有獵物肉食毛皮可換”。

市的出現,也標誌這人類的商業經濟萌芽,開始發芽。

這個時期商鋪的原型還沒有出現,但是決定商鋪存在的需求已經基本定型:

出於安全,集中和固定時間,通過交換生產資料的方式獲取需求物資的場所和空間。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貨幣的出現,推動了商鋪的進一步發展:

這個要分成兩個階段來說。

第一個階段是先秦時代,戰國林立,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正式進入封建時代,隨著社會形態的進步和發展而出現的貨幣,給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帶來了全面的促進,但是因為各個國家貨幣不統一,除了在自己本國內可以使用的貨幣可以流通使用,出了國就沒用了,所以在各個國家的邊界,還是以以物易物,各取所需的形式的“市”為主,但是

貨幣開始流通後,部分有遠見的商人已經懂得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擺設攤位和組織交易,市場的雛形進一步進化為固定的交易地點。

春秋戰國時期,在一些經濟比較好的國家,已經有專門用於“交易”的固定商鋪出現了。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第二個階段,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進行了貨幣的統一,中國的貨幣第一次實現了全國性的流通,

在秦朝(前221—前207)一統天下之後,所有的經營活動都規定必須要在封閉的“市”中進行,《周禮·考工記》就記錄有“前朝後市”的說法。

每天天亮,亭長會下令在“旗亭”(也叫“市亭”)舉行升旗儀式,這叫“舉旌當市”。市吏們打開市場大門,逐一檢查湧入的商販們的證件和貨物,檢查合格後在貨物上加蓋印記,然後放商販們進去,一天的交易就開始了。

“市”裡的商鋪被稱為“肆”,每家“肆”的鋪面大小由貨物的貴重程度決定。

“肆”作名詞表示店鋪。如:帝命三市店肆,皆設帷帳。——《隋書·裴矩傳》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到了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以商鋪聚集的市場,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了。

市場還有東西、南北各兩條大道把市場劃分成“井”字形,“市井”一詞由此誕生。“市”發展繁榮,樂府詩《木蘭辭》(南北朝時期)就有言: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隋唐時期,商鋪已經完全成為城市的社會交易場所了。

隋唐(581年—907年)期間:中國出現了公認的商鋪“包租公”始祖。

隋唐時,有個叫竇乂的人,在長安西市有一個廢棄的化糞池,竇乂把它買了下來僱人填平,在上面蓋了20間店鋪,租給波斯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都收上來幾千錢(按當時物價核算)的房租。所以在商鋪經營這塊,竇乂應該算得上是始祖了。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伴隨文明和繁榮而走向巔峰的商鋪:

要說中國文明和經濟最為發達和鼎盛的時期,肯定以唐宋為冠,這個時期,不僅中國國力強盛,萬國來朝,也是中國經濟在世界登頂的輝煌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商業發展高速蓬勃,也讓承載商業交易的商鋪走上了歷史的巔峰。

唐朝: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唐代的商業文化,那就是店肆無數。

唐宋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唐代都城長安是當時文化、商貿中心。

長安以東西兩市聞名天下,商賈雲集店肆無數,商業十分繁榮。

“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這是史書中對唐長安城東市繁榮景象的記載。而據《太平廣記》中“唐開元中……於東市一小曲內,有臨路店數間。”記載,東市曾有商鋪73000多家。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宋朝:成熟商貿帶動商鋪經營規範化的時期。

宋朝政府是中國歷史和歷代上少見的“商業驅動型”政府,設立專門機構經營官地和公屋的租賃,宋代房地官產專職管理機構稱“店宅務”,北宋時期開始有了成熟的商貿易模式,各種堂、坊、號、莊等林立街衢。

北宋商鋪和市場是分開的,也是中國首次把“食材”和“商品”分開的先河舉措,

首都東京(開封)是當時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

據歷史記載:(東京)東大街至新宋門,魚市、肉市、漆器、金銀鋪最為集中,西大街至新鄭門有鮮果市場、珠寶玉器行,皇城東華門外,無所不有。中國名畫《清明上河圖》,就翔實地記錄了古代商鋪、商業街市和繁華經營的景況。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明清至今:古代版的“前店後廠”-前店後坊。

明清時期店鋪,多是“自產自銷”的作坊或夫妻店,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前店後坊,許多生意紅火的商家逐漸形成家族產業並開始傳承幾代人。

從這個時代開始,在民間和以商業經營為生的群體中才慢慢有了“一鋪養三代”的概念。(在那個時代,一門手藝和生意,是可以延承幾代人,保障傳承生計的重要途徑)各類老字號商鋪也開始在歷史的長河裡搖曳身影,許多商鋪因其品牌一直影響至今。

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商品經濟文化:金字招牌。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品牌營銷思維了。

而這種文化,在當下快節奏的時代,更是被國家所重視。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品牌(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國家給老字號頒發的榮譽(圖片來源:網絡)


從明清開始,商鋪的功能不再侷限於貿易,而是成為傳給子孫的一筆巨大財富和家族謀生手段的繼承。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現代社會的7種商鋪形態:

時至今日,中國的商鋪已經發展出了7個大類型的商鋪。

1、商業街商鋪:

商業街指以平面形式按照街的形式佈置的單層或多層商業房地產形式,其沿街兩側的鋪面及商業樓裡面的鋪位都屬於商業街商鋪。與商業街的發展緊密聯繫的就是商業街商鋪,商業街商鋪的經營情況完全依賴於整個商業街的經營狀況:

運營良好的商業街,其關聯商業街業主、商鋪租戶、商鋪經營者收益豐厚;

運營不好的商業街,自然令商業街業主、商鋪租戶、商鋪經營者都面臨損失。

這也是近年來隨著電商和集中商業的崛起,被打擊的最厲害的商鋪類型。

2、市場類商鋪:

在這裡,我們所說的"市場"是指各種用於某類或綜合商品批發、零售、經營的商業樓宇,有些是單層建築,大多是多層建築。這類市場裡面的鋪位即我們所談的市場類商鋪。市場內的商鋪在零售業中所佔比重比較高,在全國各地都有大量從事某種商品經營的專業批發和零售市場,比如,圖書交易市場、電子市場、家用電器市場、傢俱城、建材城等。

所以這類商鋪有個稱呼,叫做專業市場商鋪或檔口。

3、社區商鋪:

社區商鋪指位於住宅社區內的商用鋪位,其經營對象主要是住宅社區的居民。

社區商鋪的表現形式主要是1-3層商業樓或建築底層商鋪,有些鋪面可以直接對外開門營業,但多數屬於鋪位形式。

這類商鋪的生意和價值,全看社區和周邊一定半徑範圍消費群體的情況。

4、住宅底層商鋪:

住宅底層商鋪,指位於住宅等建築物底層(可能包括地下1,2層及底上1,2層,或其中部分摟層)的商用鋪位。住宅底層商鋪是目前市場極為關注、消費者熱衷的商鋪形式,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充分認可住宅底層商鋪的巨大價值,不僅避免了過去住宅底層不好賣的尷尬局面,而且獲得了更大的資金。

這類商鋪條件好一些可以算社區商鋪,條件不好……可能連車庫都不如。

5、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商鋪:

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商鋪指百貨商場、各種類型購物中心裡面的鋪位。百貨商場及各種類型購物中心的運營好壞對裡面商鋪的經營狀況影響直接而深遠。

但這樣的商鋪一般只有收益權,沒有管理支配權。

6、商務樓、寫字樓商鋪:

商務樓、寫字樓商鋪指諸如酒店、公寓、俱樂部、會所、展覽核心、寫字樓等裡面用於商業用途的商業空間。這類商鋪的規模相對較小,但商業價值很具有爭議。

只能做白天生意,商業風險很大。

7、交通設施商鋪:

交通設施商鋪指位於諸如地鐵站、火車站、飛機場等交通設施裡面及周圍的商鋪,以及道路兩側各類中小型商鋪。該種分類方式便於消費者對商鋪項目的類型從開發形式的角度進行理解,便於對不同開發形式的商鋪建立基於開發觀念的理解。

以前綠皮火車時代是很吃香,不過現在隨著對商業品質的追求和規範的管理,這些商鋪的生意也不行了……這種商鋪是碼頭經濟的附屬,高度依賴碼頭人口流動群體的緊急需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高頻流量生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如今商鋪的概念已經非常成熟和規範了,並且從規範的角度,也已經有了明確的法律定義:

商鋪是專門用於商業經營活動的房地產,是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交易、服務及感受體驗的場所。廣義的商鋪,其概念範疇不僅包括零售商業,還包括娛樂業、餐飲業、旅遊業所使用的房地產,盈利性的展覽館廳、體育場所、浴室,以及銀行、證券等營業性的有建築物實物存在的經營交易場所。


用於經營的商鋪產權年限是40年。水電氣標準高於住宅類物業標準。

中國的商鋪始於幾千年以前,至今已經發展到極致巔峰。


二、中國的商鋪文化探究:關於商鋪稱呼的趣談


古代的雜貨店,一般採用堂、齋、幌、店、鋪、肆等名稱。


1、店、鋪:


唐朝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

可見,早在1000多年前,官方和民間就已習用“店鋪”一詞。民間習慣稱大者為“店”,小者為“鋪”。

現代社會這兩個詞的差別主要用於經營情況,有人經營就是店,沒人經營就是鋪。

對於店和鋪的大小規模區分,已經不是常態認知了。


2、堂:


中藥店的字號,一般稱作“堂”。在古代,醫生為病人看病,稱為:“坐堂行醫”。

相傳這和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曾坐堂行醫有關。

如白水的“乾元堂”、“德合堂”,戶縣的“福善堂”、“廣益堂”,華縣的“福壽堂”、“世新堂”,耀縣的“德濟堂”、“萬齡堂”、“鴻春堂”,神木的“萬春堂”等。

在古代“醫藥不分家”。

這個“堂”字,在中國商業文化中,就成為了中醫院,藥店以及相關生意的店鋪專用名詞。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3、齋:

齋,原本有房舍之意,如書齋、齋屋,後引為商店用名,尤其是賣字畫的店鋪,如榮寶齋、採芝齋等,甚至一些飯館求風韻典雅,把字號稱為“清雅齋”等。

例如北京大順齋,創業於1637年,距今已寫下三百六十餘個春秋。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來自南京的回民小販劉大順,帶著全家在當時市井繁華的通州鎮落腳謀生他先是在通州城內走街串巷挑擔叫賣,專門製做經營糖火燒。在歷史的長河中走過了一條坎坷之路。現如今,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北京大順齋逐步走上了股份制企業發展之路。

還有粽子大戶“五芳齋”。

見到這個字,不是吃飯的,就賣字畫古玩的,沒毛病。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4、幌。


舊時,店鋪門首懸掛幌子作為商店的招牌,用以標誌經營的性質。

幌子就是用竹竿或者木棍支撐的招牌,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已經逐步轉變為商鋪門頭了。

幌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文字幌(現代社會就是門頭標誌),如酒館寫個“酒”字,當鋪寫個“當”字,裁縫鋪寫“成衣”;

二是形象幌(比如寵物店放寵物頭像,特別是飯店招牌上的那個“康師傅形象”最能一目瞭然,還有酒吧門頭上的酒瓶象徵),用商品的模型作“幌子”,如魚店懸掛一條木魚,麵店懸掛紙條,賣膏藥的畫片膏藥等;

三是實物幌(掛羊頭賣狗肉的典故就從這裡來的),賣什麼,就掛什麼,如賣木炭的門前掛一節木炭,賣麻的門前掛幾縷麻,賣線的掛幾撮線;

四是象徵幌(就像今天理髮店門口的那個旋轉燈,一看就知道是理髮店,再高檔次的理髮店都要弄一個),即用物件的形象作為店鋪性質的象徵。如小客店懸掛一盞燈籠,顏料店掛彩色木棍等。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西安回民巷還保留幌子文化(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5、肆:


上古時代,以肆表示商店。《周禮》曰,“正其肆,陳其貨賄”;《文選·遊西池》也說,“肆,市中陳物處也”;《論語·子張》則把肆稱為手工作坊,指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用今天的商鋪經營來看,就是雜貨店,便利店,五金勞保用品店。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6、帶有美好寓意的店鋪名稱:


當然還有一些店鋪的名稱“不走尋常路”:

古時的商家的商品比較單一,起名也是比較直容白。

綢緞莊如“瑞蚨祥”,鞋莊如“同升和”,飯莊如“全聚德”,總之,名稱都是祥瑞之詞。

這也算中國商業文化中的品牌商標意識的代表了。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7、“樓”、“院”、“林”是古代餐飲業服務業的標準名稱:


三千多年間古代的酒店客棧就出現了館、驛、舍和店等稱呼,這四個類別和幾十種稱呼或名號,可以說是形成了一部旅館名稱的變化史。用於居住的,一般叫客棧(龍門客棧就是以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的武俠故事)。

而我們今天談的是商鋪,也就是以日常經營的為主,古代酒店和住宿其實是不分家的,類似於今天的酒店一體化經營,而在古代,“樓”、“院”、“林”就是餐飲業服務業的專用名稱。

例如:“獅子樓”、“快活林”、“怡紅院”……

酒樓的樓字,就是這麼來的。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這個不用多解釋了吧……就像今天看到××大酒樓,××夜總會,××會所。

心照不宣,心領神會的秒懂這個店是做什麼生意的吧,哈哈哈哈。


8、具有濃厚地域文化色彩的“記”,“業”(南方)和“行”(北方)


南方店鋪很多以創始人的姓或者名字作為招牌,例如武漢“蔡林記”,廣東“徐其修”,“黃振龍”雲南的“江氏兄弟”等等,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在當地和一個區域內耳熟能詳,也是一種品牌的保障。(前者是熱乾麵,後者都是廣東涼茶,最後一個是過橋米線)。

但是這樣的店鋪名稱一旦離開當地,基本無人知曉。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南方店鋪(特別是廣東)喜歡把自己做的生意加上一個業字,表明自己的經營範圍,例如××旅業(就是旅館),××茶業(就是賣茶葉的)。

而北方做生意的傳統有“拉幫結派”的文化,所以有很多“行”,所謂成行才成市,就是這麼來的。

××商行(就是古代百貨大樓),一般被冠以“行”字的商鋪,都是多業態經營的。只要做生意的都知道,這個行,就是聯合經營的意思。

但是現在隨著文化交融,這樣的名稱也南北通吃了,命名規範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拘一格,更有創意了。


南北商鋪的文化差異:


1、北方門臉,南方檔口:


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從語言上就有很多不同。

其實門臉,門面,門房,店面,和檔口,攤位,就完全不是一個形態的商業,前者一般指臨街商鋪(因為面朝大街得名門臉,北方人俗稱“門臉兒”就是這樣的商鋪),而檔口就是一個做生意的攤位,經常用於蔬菜交易市場,批發市場。

但是北方說鋪面都喜歡說“門臉兒”,南方人看見商鋪都說“檔口”,特別是廣東和沿海地區。

這是因為南北商業發展過程中,對於商業經營習慣的差別所決定的。

古代北方都是權力和政治的中心,對於商業可是非常看重的(重要的國家稅收經濟來源),所以對於商業經營場所的規範管理很早就有了。

而南方是典型的市集商業文化,特別是沿海地區的“擺攤文化”更是有傳承的,而檔口,就是從擺攤交易中升級而成的一種商業規則,沿用至今,只要是用來交易的空間,在南方人口裡說出來,都是檔口。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這是標準北方人認為的門面(圖片來源:網絡)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這是南方常見的市場檔口(圖片來源:網絡)

說半天,是同一個屬性的東西在南北文化差異下的不同稱呼而已。都是市場經濟經營的終端節點。


2、北方講排場,南方講地段:


北方的商鋪,講究排場大氣,南方的商鋪,講究人氣便利。

這種文化傳承,甚至延續到了今天,舉個栗子:

北京的大MALL:世紀金源購物(投資38個億,佔地18.2公頃,建築面積為68萬平方米。)

說句不客氣的,進去一天想走完,怕不太可能……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圖片來源

廣州的上下九步行街:

上下九全長約1300米,兩邊的店鋪有著上百家之多,是廣州最有名且客流量最大的步行街之一。

全部逛完不到1個小時,商鋪奇形怪狀,但是架不住人氣旺盛……

關於商鋪的故事:因交易需求而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終端節點

北方商鋪金碧輝煌器宇軒昂者眾多,而南方商業“髒亂差小”多,是和地域發展和文化背景有關係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商業的升級,現在這樣的差別也越來越小。

南方現在的商鋪和商業形態,也逐漸提升起來了。

但是從深度來看,北方商業的排面和氣質,還是南方商業不可企及的。

這是歷史和文化傳承的差異造就的特色,並沒有好壞高低之分,生意,商鋪,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寫在最後:

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消費模式的改變,還有過度建設和盲目開發的現象,實體商鋪在今天已經出現了衰退的趨勢,但是作為承載了中國數千年文化的建築載體,經濟活動的終極節點,關於商鋪的文化和內涵,還是值得被記錄和發揚的。

僅以此文,略表心意。


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和意見,歡迎在下面留言區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個人拙作,原創辛苦,還請各位看官支持(小小點贊動力大,轉發關注真有愛)~

歡迎留言文明交流,有問必答,拒絕地域黑,拒絕無腦鍵盤俠。

本人不做標題黨,不譁眾取寵求流量,寫作分享,自我修煉,與君分享。

網絡不是無法之地,倡議客觀冷靜,就事論事,尊重事實,文明表達。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本文和關注本人

地產領域12年從業經驗,願為所有對房地產相關知識有需要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所得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