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意境深遠的一首送別詩,百讀不厭,最後七字更是驚豔千年!

唐詩宋詞之所以在我國文學界的地位如此之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只需要用簡短的語言,就能生動地描繪一個意蘊深遠的情景、就能表達詩人內心當時複雜的心情與情感、就能道盡在文字本後所蘊含的那無窮無盡的意味。


劉長卿意境深遠的一首送別詩,百讀不厭,最後七字更是驚豔千年!


在之前的很多詩詞中,小赫赫最喜歡用“寥寥數語”、“短短七個字”等來展示詩詞的這一魅力。比如王維的那首經典的田園詩《田園樂七首·其六》中就只用了幾個字即勾勒出了一派盎然恬靜的田園生活: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李清照在她的《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中也用那寥寥的一筆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與不捨: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裡就不再贅述,很多讀者想必比小赫赫更瞭解詩詞的這一特點。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一首詩就是出自於自詡“五言長城”的劉長卿之手。他用短短四句話20個字充分展現了詩詞在表達方面的特點,使得漢字的底蘊更加深厚。


劉長卿意境深遠的一首送別詩,百讀不厭,最後七字更是驚豔千年!


這一首唐詩是《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劉長卿與張旭一樣,同時唐朝著名詩人,他們都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而劉長卿更是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他的一生坎坷不順,詩詞也以山水詩為主,主要描寫的是當時在安史之亂前後唐朝興衰的對比,將自己內心的憤懣與無奈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而這首詩是劉長卿詩文中比較罕見的一首送別詩,從題目中的“重送”就能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之所以叫“重送”是因為在這之前劉長卿曾經作過一首題目一樣的送別詩,只不過當時的那首詩是五言律詩而已。

亂軍交白刃,一騎出黃塵。漢節同歸闕,江帆共逐臣。猿愁歧路晚,梅作異方春。知己酇侯在,應憐脫粟人。

重送並不是送了兩次,而是寫一首送別詩無法表達此刻劉長卿對友人裴郎中的不捨,遂有了今天的這首《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意境深遠的一首送別詩,百讀不厭,最後七字更是驚豔千年!


這兩人是一起被貶至鄂州(今湖北武昌)的,但是此時的裴郎中卻再次遭到貶謫。曾經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就要離自己而去,此地空餘一個只能思念朋友的人在這裡,兩人的情深意切也隨著那詩中的孤舟而漸行漸遠,讀後真真地令人痛惜與傷感。

首句

黃昏時分,兩岸的猿聲已經逐漸悲涼了起來,面對著日沉暮色還有這蒼茫無盡的江水,在江邊送人的人們已經逐漸散去,而我還在此處不肯離去,遠遠地望著那飄在江水上的船,它為何不能將我的思念一起帶走呢,而是自顧自地流著?

前兩句突顯漢字與唐詩的特點,簡短但足以說明問題——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事件,可謂是不能夠在清楚了。

時間:暮(黃昏);地點:江頭;事件:客散(送行)

但是,開頭這短短的七個字不僅交代了以上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將整首詩的基調描繪了出來——暗淡的、悲涼的(猿啼:猿猴陣陣悲鳴,更讓這個淡色的離別場景平添了幾分冷色調),這樣的意境與基調為後文的感情迸發奠定了基礎。可謂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也沒有一個字是可替換的。讀者甚至已經在腦海中有了自己的想象,黃昏、猿聲、細雨、孤舟、孤獨一人……

後面七字重在抒情,有人離去,送行的人也散去了,江邊只剩下自己暗自傷心,看著無情的江水載著自己的友人就這樣漸行漸遠,一種無可奈何和悲傷之感突顯紙上。

劉長卿意境深遠的一首送別詩,百讀不厭,最後七字更是驚豔千年!


尾句

本意:雖然我們都是被貶謫之人,但是你卻比我被貶得更遠。當時一起回長安時的場景歷歷在目,為何如今就淪落到如此境地了呢?你走了,我的身邊再也不會有人陪伴了,想象以後漫長的孤獨的漂泊生活我不禁愴然,而你呢,我的朋友,我願那萬里青山和一葉孤舟替我伴你永遠。

自古以來面對離別,詩人們心情如何不必多說,必然是不捨與悲涼。但是這首詩似乎並沒有這樣簡單

同作逐臣君更遠

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就告訴我們,劉長卿此時已經是被貶的處境,而與友人分別更是會增加他的傷感與苦痛。因此,本詩中所表達的愁緒也就不僅僅是離別之苦,更是這兩位好友之間的一種同病相憐與在無奈中的互相鼓勵。

劉長卿意境深遠的一首送別詩,百讀不厭,最後七字更是驚豔千年!


全詩“空自流”、“一孤舟”等詞體現了劉長卿的匠心獨運,也表達了在離別時的那份孤獨之感,讀後無不感覺淚目,尤其是對於遠離家鄉,到外地打工的人們來說更是如此,朋友與家鄉永遠是想念但是卻又不敢想的夢。正如李白的那句詩所表達的一樣: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