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对海洋的思考也是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法家的对海洋的思考也是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海上航行,面对广阔的未知领域,也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灾和危险。在法家历史文献中,春秋时期《邓析子·无厚》提到"同舟渡海,中流遇风",当驾船在海中航行之时,忽然遇到狂风,在同一条船上的人该是什么样的反应呢?邓析子希望"救患若一,所忧同也"。也就是说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不管救助和患难如何,都要保持镇静;因为同一条船上的人所担忧的事情都是相同的,恐惧忧虑都是没有区别的。无论生死,无论贫富,都要做到"知命"、"知时":"死生自命,贫富自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知天命也。贫穷无慑,达时序也。"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在一生会遇到很多灾难,在灾难来临时应该泰然处之,不要自己先乱了阵脚。临危不惧,才是"知天命"的正确表现。

法家的对海洋的思考也是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在德行培养方面,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提到: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这句话也是在告诫君子要心胸宽广、如同山海般容纳万物,寄形于天地。可见,对于道德培养来说,"河流入海"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法家的对海洋的思考也是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对于海洋距离内陆地区很远这种情况,韩非子在《说林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防止晋、楚攻击鲁国,鲁穆公于是让两个儿子分别去晋国和楚国做官。犁鉏劝谏道: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这里讲的道理非常浅显:从越国找善于游泳的人来救已经溺水的孩子,等到越人来了孩子也活不成了。失火了从海里取水来救,海水虽多,但救不了近火。距离鲁国最近的明明是齐国,如果齐国攻击鲁国,鲁国就会自身难保,偏偏国君还要将自己的儿子安置到远方的诸侯国来规避风险,这是一种多么荒谬的做法。"远水不救近火"的譬喻,与庄子"涸辙之鲋"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在告诫统治者做事莫要舍近求远,要看清身边的实际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法家的对海洋的思考也是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韩非子·难三》中,有人出了个"一难,二难,三难"的隐语让齐桓公猜,但是齐桓公答不出来,于是管仲回答说:"一难也、近优而远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难也、君老而晚置太子。"这里是说海洋距离齐国国都较远,君主多次去海边游玩,对于国家的统治来说是一种困难。但是韩非子却说管仲的言论并不正确。在韩非子眼中,君主掌握权势而不能运用它,反而紧张到不敢离开国都去海边游玩,这是用一己之力来控制一个国家,国民必然不会服从。夫处世而不能用其有,而悖不去国,是以一人之力禁一国。以一人之力禁一国者,少能胜之。明能照远奸而见隐微,必行之令,虽远于海,内必无变。

法家的对海洋的思考也是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如果君主能洞察远处的奸邪,发现国内隐藏的祸患,他的命令就能得到执行,即使去远游,国内也不会发生动乱。这样看来,国君只要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管理,就能稳定统治,这也正是法家的治国之道。

法家的对海洋的思考也是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法家的海洋观也集中在对"人"这一层面的思考之上。根据海洋的特性,法家认为君子要心胸宽广,要始终保持镇静,在灾难来临时应该泰然处之;治理国家也要看清实际,以正确方式对人民进行管理。法家将海洋与"法治"相联系,处处体现着对人的约束和规范,这种思想显然也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