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貼標籤”?“負面標籤”危害有多大你瞭解嗎?

我們逛超市的時候很喜歡看標籤,因為通過標籤,你知道了物品的名稱、屬性、用途及價格等等因素,通俗易懂,一目瞭然。

那麼給孩子“貼標籤”呢?將孩子的性格或者行為用標籤詞語概括出來,孩子立刻有了他自己的專屬屬性,不瞭解他的人通過你給的標籤立刻就在腦海中建立起了對這個孩子的形象。於是我們身邊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話:

“我孩子膽小,不太喜歡跟人打招呼”;

“我孩子貪玩,就不愛讀書學習”;

“我孩子挑食,吃青菜跟吃毒藥一樣”;

“我家孩子逃學還打架,都成了壞孩子了”;

“我家孩子腦子有點笨,學習不好”

......

給孩子“貼標籤”?“負面標籤”危害有多大你瞭解嗎?

我們不自覺的通過孩子的行為就給他貼上標籤

發現沒有,基本上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用的都是“負面標籤”。這些“負面標籤”就像你用烙鐵在孩子的人生軌跡上烙上印記一樣,他的行為舉止就會向標籤看齊,這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



“貼標籤”和“撕標籤”對孩子的影響

著名的美國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曾經說過:

“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位新來的女老師中途接手一個班的班主任。班裡有一個特別調皮的男孩子,成績也不好,上課喜歡搗亂,讓這個女老師很頭疼。但是每次在辦公室的時候,女老師都能聽到其他老師對這個男孩子的誇獎:

“是一個好孩子,上課聽課很認真”;

“是啊,舉手回答問題很積極”;

“對老師很有禮貌,對同學也很關係”;

諸如此類.....

女老師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帶了一個假學生。

但是鑑於老師們的評價,女老師開始關注這個學生,並按照老師們評價的表揚他。漸漸的,她發現了這個男孩的變化,真的朝著好的方向在改變,一年後,這個男孩就成了一名優秀的學生。女老師心想,幸虧自己聽了其他老師的評價,要不然就誤會了這個學生了。


給孩子“貼標籤”?“負面標籤”危害有多大你瞭解嗎?

正面標籤語言的影響力非同小可

殊不知,其他老師們討論的孩子只是跟這個男孩重名而已,在重點班,是班裡的尖子生。

正面標籤的鼓勵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可見一斑。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在鄧超的電影《銀河補習班》裡似曾相識呢?

鄧超主演的父親馬皓文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入獄,因此錯過了兒子馬飛七年的成長時光。等他出獄的時候,馬飛已經成為了一個問題少年,逃學曠課成績差、面臨要被學校退學的命運。

而馬飛的母親呢?給孩子貼了很多“標籤”,不爭氣、不省心,埋怨兒子天生腦子笨,以後沒有前途,就那樣了。

馬皓文沒有放棄,他要撕掉孩子身上貼上的“負面標籤”,孩子有小小的進步也能得到他的誇獎,他教會兒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麵對困難的勇氣,鼓勵兒子找到心中的夢想併為之努力。

馬飛在父親馬皓文滿滿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法下,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宇航員。

給孩子“貼標籤”?“負面標籤”危害有多大你瞭解嗎?

鄧超撕掉了貼在兒子身上的負面標籤

“負面標籤”讓孩子形成了不好的心理暗示。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

“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就分享過這樣的故事:他小時候母親下麵條鹽太多鹹了,他就吃的很少。後來去姥爺家,姥爺要下麵條,母親說“這孩子不愛吃麵條!”

一句話,鄭淵潔在幾十年裡沒有再吃過麵條。

這就是標籤對孩子形成的心理暗示,你說我這樣,那我就按照這個標籤生活。

那源源不斷的“負面標籤”呢?讓人膽小懦弱不自信,找不回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價值,迷失了自我,這樣還不可怕嗎?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給孩子的負面標籤不貼的好。



父母為什麼容易“貼標籤”,孩子為什麼自己難以“撕標籤”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給孩子“貼標籤”,其實是源於做父母的一種惰性,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就以上文中的鄭淵潔不愛吃麵條為例:

母親如果關注他為什麼那天不吃麵條,就得付出精力和耐心,她先要傾聽,瞭解鄭淵潔的感受,然後知道原因後還得自我檢討,是我放鹽太多了,下次得謹慎,然後面對這個錯誤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負擔。

反之,立刻給孩子貼上“他不愛吃麵條”這個標籤,就簡單容易多了,歸咎於他不愛吃麵條,我既不用付出時間和精力傾聽孩子的感受,也不用面對自己的錯誤,也不用防止再發生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

我們的大腦走了捷徑,還沾沾自喜,殊不知,已經給孩子造成了一生的影響。

以後呢?

孩子在學校就被歸類為“好學生”和“壞學生”、“學習優異的學生”和“學習不好的學生”;

孩子踏入社會就被歸類“有出息的人”和“沒出息的人”、“能賺錢的”和“混的差的”

諸如此類......

警察或者律師都是先蒐集證據,通過大量的事實證據推定了某個結論,而我們做家長的卻習慣於先下結論,那麼孩子和家長都會去“找證據”或者“自己製造證據”去佐證這個結論,這不是可怕的嗎?


給孩子“貼標籤”?“負面標籤”危害有多大你瞭解嗎?

貼標籤能將孩子迅速歸類,是大腦的懶惰行為


孩子為什麼會向標籤看齊?

孩子在生長髮育的過程中,自控能力是很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是在學習和完善的過程中。

他自己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沒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更沒有從你的話語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判斷力。

年齡越小,越容易一股腦的照盤全收。六歲以前對父母的依賴很強,甚至會按照你的標籤生長。

你都說我調皮了,我為什麼要安靜下來?

你都說我笨了,我為什麼還要辛苦的學習,反正都一樣!

你都說我不愛說話了,我為什麼還要見面打招呼,反正你們都知道我是這樣的人了!

......


給孩子“貼標籤”?“負面標籤”危害有多大你瞭解嗎?

我正在按照你描述的樣子成長


我親戚家的一對雙胞胎女兒,小時候是很可愛的孩子,愛笑愛鬧,就是有點害羞,遇到陌生人,會躲在媽媽身後。她媽媽為了避免尷尬,就解釋說“這倆孩子膽小,不愛說話”。這樣的標籤說的多了,兩個孩子從小到大,再也沒有稱呼過別人,見誰都不理人。親朋好友給孩子打的標籤是“不禮貌”,殊不知,是媽媽先給孩子打了標籤,孩子不斷內化,就形成了固有的性格。

兩個小姑娘馬上考高中,成績還好,但是我是很擔心以後她們如果不撕掉這樣的標籤,踏入社會工作,人際交往都會遇到不小的挫折和困難。

父母無意識的負面標籤,可能會讓孩子自己的生活很艱難。



教你一個避免貼標籤的“萬能鑰匙”

做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論是正面標籤還是負面標籤,都是希望孩子能向著好的方面發展。但是往往這樣會“好心做壞事”。


給孩子“貼標籤”?“負面標籤”危害有多大你瞭解嗎?

就事論事,孩子成長才有無限可能


正面標籤雖然能激勵孩子,但是因為是給了孩子一個假象的偶像去看齊,孩子並沒有做到“找到自己,做好自己”,所以遇到一些挫折就很容易懷疑自我,否定自己。

負面標籤危害更大,可能孩子的一生都會被桎梏在這樣的牢籠裡。

所以做父母的,先要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摒棄大腦的惰性,在貼標籤之前,趕緊住口。

這裡教給大家一個“萬能鑰匙”,叫做“對事不對人”。

只分析孩子做的這件事,而不是將結論和孩子本身聯繫在一起。

你今天這頓飯沒有吃麵條,就只針對今天這頓飯,不要問“你不愛吃麵條嗎?”而是要問“這頓飯你麵條吃了很少,能跟我說說原因嗎?”就事論事,不要延伸。

雙胞胎女兒見面害羞,沒有打招呼稱呼人,不要解釋說“她們膽小,不愛講話”,而是要說“今天姐妹兩個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我想下次她們就會微笑著跟您打招呼了”。

“你不聽話”替換成“很抱歉這件事情我沒能讓你按照我說的去做,你能給我說一下原因嗎?我們一起看看有什麼解決辦法。”

“你就是笨,考的這麼差”替換成“就這次考試來說,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地方有進步的,至於沒有進步的地方,我們要不然一起看看是因為什麼原因,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能發揮出你的能力。”

......

結語

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不將事情的結論和孩子自身性格聯繫在一起,我們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給孩子貼標籤。孩子的成長有無限可能,我們做家長的就是不要給他用標籤設定條條框框。

撕掉孩子身上的標籤吧,讓他們能成為自由翱翔、自由成長的鷹,


我是玖柒柒,喜歡我就關注我,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下一篇,想跟大家聊一聊《郭濤《父親的力量》為什麼會引起眾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