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胖點挺好的?可千萬別這麼想!

在傳統觀念中,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總是認為孩子長得胖才算長得好,於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將更多的精力用在“讓孩子多吃一口”上,希望孩子能夠長得白白胖胖。可是,“胖”真的就代表“健康”嗎?這可不一定。

寶寶胖點挺好的?可千萬別這麼想!

首先,大家要知道,衡量孩子胖瘦的科學標準,不是體重的高低,而是BMI指數。

那什麼是BMI指數?

一般來說,生長曲線包括4張圖,也就是身高、體重、頭圍和BMI曲線。其中BMI曲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體質量指數,是需要計算體重身高比之後才能繪製得出的。

通過觀察BMI曲線的走勢,就可以比較客觀的反應孩子的體型是否勻稱。

如果孩子的BMI曲線在第50百分位附近,就說明他身高、體重的增長是合適的,體型相對比較勻稱;如果BMI曲線在50%~85%之間,只能說孩子體重偏重,但不能稱之為“胖”;只有BMI曲線超過了85%,才能說孩子胖。

寶寶胖點挺好的?可千萬別這麼想!

聽到這裡,有家長就問了,我家孩子BMI指數確實顯示他偏胖,可是這跟“不健康”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要從引起孩子肥胖的原因說起了。

肥胖原因1:腸道菌群紊亂

其實,肥胖是一種營養不良的症狀,而造成孩子肥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腸道菌群的紊亂。現如今,剖宮產、餵養及養育過程中的過度清潔、抗生素的濫用等,都會造成孩子正常腸道菌群建立的延遲。

具體來講,在孩子進食或玩耍的過程中,會同時吞進去一些需氧菌和空氣,這些需氧菌會消耗掉空氣中的氧氣,來保證腸道中厭氧的益生菌能夠存活。

可是,如果家長頻繁消毒或給孩子濫用抗生素的話,就會導致吞入的需氧菌減少,破壞益生菌的生存環境,進而就會出現腸道菌群失調的情況。這會給孩子的健康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其中最為熟知的,就是腸絞痛。

腸絞痛本身就是小寶寶生長髮育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可是,因為腸道菌群的延遲建立,使得更多的孩子發生腸絞痛,並且持續時間更長。

而家長在應對孩子的腸絞痛時,往往無法分辨孩子的哭鬧是腸絞痛所致還是因為飢餓,於是就一味地通過餵奶來緩解,這就很容易因為頻繁餵養造成孩子肥胖。

寶寶胖點挺好的?可千萬別這麼想!

肥胖原因2:家長的“填鴨式餵養”

非常多的家長在餵養孩子時,總覺得孩子吃得少、沒吃飽,特別是母乳餵養的媽媽,一旦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吃得時間短、吃得次數少,就認為孩子吃得不夠;或者在每次哺乳完後,發現乳房還能擠出乳汁,就會重新把乳頭塞進孩子嘴裡,讓他繼續吃。

這種過度餵養的方式,同樣會造成孩子肥胖。

寶寶胖點挺好的?可千萬別這麼想!

肥胖原因3:神經發育問題

通常,在媽媽生產時出現宮內窘迫,或產後寶寶發生過窒息的,很可能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而影響他們神經系統的控制能力,使得他們無法準確地接收到飢飽信號,於是就會出現即使孩子已經吃了很多,可當你繼續喂的時候,他不會拒絕的情況。而這也是我們經常說“孩子挑食也是聰明的一種表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能夠區分出不同食物的味道及口感。

其實,說到這裡,解決孩子肥胖或者說避免孩子出現肥胖問題的辦法也就顯而易見了。

總體上來說,家長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努力:

第一,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腸道菌群。

包括堅持母乳餵養、不要使用消毒劑、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適當補充益生菌。

第二,改變不當的餵養方式。

這就包括兩點,一是判斷孩子的哭鬧是否是由飢餓引起的,一般從孩子的表現來看,飢餓導致的哭鬧通常會先有一些小前奏,比如扭動不安、肢體動作加大、煩躁,然後會開始哼哼唧唧表達不滿,最後才會哭鬧出來。

如果孩子是突然哭鬧,那很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受到驚嚇、該換紙尿褲或者是腸絞痛,這是就不應該通過餵奶的方式來安撫孩子。

二是避免“填鴨式餵養”,掌握孩子吃飽的判斷方法。

具體來講,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排洩情況,如果孩子的尿液是透明或呈淺黃色,排便也規律的話,就說明目前的餵養量是合適的。當然,家長還需要綜合監測孩子的生長曲線,如果孩子的生長曲線處於穩步增長的趨勢,也說明你這段時間的餵養是科學合理的。

第三,一旦懷疑孩子存在神經系統發育的問題,比如不知飢飽、過於肥胖、運動量很少時,就要及時帶孩子看醫生,及早干預,以儘可能地降低對孩子以後生長髮育的不良影響。

因此,關於肥胖,家長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傳統認知中“胖=健康”的觀念,然後通過科學合理的餵養方式,來保證孩子良好的生長髮育。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需要提醒,就是在評估孩子長得好不好時,不要僅僅看孩子的體重,觀察生長曲線的走勢才是關鍵。

【今日小結】

1.體重高低不是衡量孩子胖瘦的判斷標準,家長應該觀察孩子BMI曲線的走勢來評估孩子是否存在肥胖問題。

2.導致孩子肥胖的原因包括腸道菌群紊亂、不當的餵養方式以及神經發育問題。

3.堅持母乳餵養、不使用消毒劑、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於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腸道菌群。

4.家長需要通過觀察孩子的尿液顏色、排便規律,以及生長曲線是否正常,來判斷孩子是不是吃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