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道德經》(三):老子怎麼看焦慮

老子“三個字”點出焦慮的來源

“焦慮”不知從什麼時候成了現代的熱門詞兒。尤其是在職場中,如何面對焦慮幾乎成了每個人的必修課。其實,在兩千年前老子就曾經探討過焦慮的問題。《道德經》十三章,寫“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一般比較熟悉“寵辱不驚”,來自明代人洪應明《菜根譚》裡的名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但這裡面只說寵辱不驚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卻沒有告訴人們焦慮的根源。而在《道德經》中老子對於引起人們焦慮的根源上給出了十分高明的見解。

白話《道德經》(三):老子怎麼看焦慮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直譯就是“受寵或遭到侮辱都感到驚恐,這種驚恐重的就如同大患纏身”。老子僅用一句話就形象地描繪出了我們焦慮的狀態。而對於我們焦慮的根源,老子僅用了三個字就說透了,那就是“寵為下”。

老子說你所有的焦慮的來源說到底就是“寵為下”,它直譯過來是說“獲得恩寵是卑下的事”。這個裡面不是說獲得恩寵本身不好,而是說恩寵和被恩寵的人之間形成的尊卑關係是你焦慮的來源。這就好比在公司裡你的領導對你給予讚譽,但是如果你把這種讚譽看作一種恩寵,那麼你和領導的地位就是高貴與卑下的關係。所以,老子告訴我們,你的焦慮其實與你獲得的“寵”、“辱”沒有什麼關係,讓你焦慮的根本是你處在了卑下的地位上。而形成這種尊卑關係的原因可能是你的老闆通過“企業文化”或者“管理學”有意為之,也許是你為了獲得超出你付出和能力的“超額”利益所主動營造的。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在你心中一旦這種卑下或依附關係產生,受害者都是你自己。

白話《道德經》(三):老子怎麼看焦慮


努力對方向才能真正擺脫焦慮

我們今天在職場中,如果你把你和領導之間的關係看做是一種平等的工作關係那麼你就能把讚譽僅僅看成讚譽,批評就是批評,你的價值和自我認知不取決於你的領導,你能客觀、平靜地對待“寵”、“辱”。而如果你把和領導的關係看成尊卑關係,那麼,無論他對你是讚譽還是批評,你都會心驚膽戰,即老子說的“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你永遠都處於“驚”的狀態,這是你焦慮的來源。

有人會說說來說去不還是騙我努力嗎?對,人不能不努力,不努力天都幫不了你。但問題是你不認清這個問題,努力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在“寵為下”的狀態下你的所有努力是為了討好主子,即使你足夠努力,最終你努力的回報是你成了當前主子的主子,但是你一定還有下任主子,還要繼續討好,所以你永遠逃脫不了“寵辱若驚”的狀態,這意味著你的焦慮一直會在。而如果你知道你的努力是為了讓你擁有更紮實的技藝,更好地擁有獨立的人格,是在為你認為值得奮鬥的事業積蓄力量,你和領導之間是工作夥伴,是互相成就的關係,那麼你就能冷靜、客觀地面對外界的“寵”或“辱”,把讚譽當做一種激勵,把批評當做一種鞭策,你會有情緒的起伏,但不再會有“驚”的那種焦慮。

白話《道德經》(三):老子怎麼看焦慮


每個成年人在工作中都面臨著巨大壓力,但你會發現同樣是忙,有的人僅僅是忙,而有的人是焦慮。所以,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你得到的讚譽或批評並不是你焦慮的來源,真正讓你焦慮的是你選擇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