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罗贯中

前言

周瑜曾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世人无不为其惋惜,如果魏延死前也大吼一声:"既生文长,何生孔明?"世人又不知该做何感想?魏延作为蜀国的猛将之一,他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为蜀汉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魏延没有死在枪林箭雨的战场上,却亡在了战友背后挥起的刀下,可悲!可叹!!

魏延的悲惨命运,从他结识诸葛亮那刻起就拉开了帷幕,诸葛亮的用人逻辑决定了魏延的人生结局。

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魏延没有死在枪林箭雨的战场上,却亡在了战友背后挥起的刀下

魏延是谋反还是"被谋反"?真冤!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因兵权发生争执,杨仪和魏延相互以对方图谋不轨之名向蜀汉朝廷状告对方,朝中众人是这样给魏延下的结论,

蒋琬奏曰:"以臣愚见:……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臣愿将全家良贱,保杨仪不反。实不敢保魏延。"董允亦奏曰:"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

朝中众人在诸葛亮长期的影响之下,还没有核实真实情况是怎么回事,魏延就已经被扣上谋反的大帽子"被谋反"了。估计魏延即便能侥幸回到朝中面圣,也会因种种理而被绞杀,哪个朝廷能也容不下一个叛贼!

可是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诸葛亮死前给杨仪这个不见其功的普通幕僚委以统军重任,而视蜀国的征西大将军魏延为"潜在"反叛对象,并安排好圈套等着魏延往里跳。

魏延在得知诸葛亮已死,由杨仪全面担当统军重任,并接到从前线退兵的命令后说过这样一句话:

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魏延看不起无能这个的杨仪

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魏延看不起无能的杨仪,不愿意听杨仪吆三喝四地瞎指挥,他不想因诸葛亮一人的死而荒废国家大事,要继续北代以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无论魏延的能力如何,他兴复汉室的忠心难道不和诸葛亮一样?

魏延的本意是让一小部分人带着诸葛亮的灵柩先回去,他自己带着军队留下继续和司马懿战斗,可诸葛亮的安排打乱了他的计划,所以他才烧毁栈道,不让杨仪带着大部队回去。

魏延反什么反?哪里反了?他只不过想要兵权继续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他如果反了,为什么不直接去投降敌人?《三国演义》中有写道过魏延要拉着马岱投降曹军,这纯粹是罗贯中在强行抹黑魏延,以魏延的本事,他如真要投降曹军还用找帮手?还有人能拦得住他?可笑!倒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言到:

早知若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

魏延没有谋反却"被谋反"而被杀头,诸葛亮信任有加并被委以重任的杨仪最后心生谋反之念而畏罪自杀,诸葛亮的脸被打的"咣咣"响,不知痛不痛?

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诸葛丞相识人用人的能力实在不高明。

诸葛亮用人恰似武大郞开店

诸葛亮在排兵布阵方面的确有鬼神莫测之处,这点虽然在罗贯中的笔下有些夸张,但在历史上并无诟病,那魏延献计的派奇兵出子午谷之说,虽然后世议论纷纷,但用诸葛亮平生谨慎来解释,也能说得过去,不过诸葛丞相识人用人的能力,实在高明不到哪去。

咱们撇开魏延和杨仪二人不说,就说说那个失了街亭的马谡,所有明眼人都知道街亭这个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街亭能否守得住,事关北伐的胜败,可诸葛亮不想刘备曾提醒过他马谡不能重用,也不念魏延当先讨令、自告奋勇地要前去街亭大战司马懿和张合,一意孤行地派马谡前去镇守街亭。

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马谡是孔明一手提拔的心腹。

为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也仅仅是因为马谡是孔明的心腹,为丞相大人一手提拔,这镇守街亭天大的功劳肯定不会让诸葛亮的眼中钉魏文长染指。

你魏延不是历害吗?不是足智多谋吗?不是总是能奇思妙想的想些奇招吗?我诸葛亮就是不用你,你能怎么着?

大家发现没有,诸葛亮用人用的全是"好孩子",用得是听话的人,无论马谡还是杨仪,都是诸葛亮眼中听话的"好孩子",包括后来诸葛亮重用的姜维,诸葛亮待姜维比亲儿子还亲。

诸葛亮这样子用人不是武大郞开店是什么?象魏延这样头生反骨,动不动就不服气,动不动就想自我发挥一下的"坏孩子",除了苦活、累活可以干干,好事?没门!


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魏延头生反骨,是个"坏孩子",反骨只怕是在诸葛亮的心里

既生文长,何生孔明?

魏延这个"坏孩子"偏偏是一个心高性烈的倔强孩子,你看不起我?我自己看得起自己,你给我小鞋穿,我就生一双大脚撑破它。

首出祁山,魏延就提议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后人大多评说魏延的这个提仪是劳师远征,是孤军深入,风险太大。大家想过没,那时镇守长安的是根本不懂军事为何物的夏侯懋!就算是万一失败,蜀汉损失的也仅仅是一支精兵还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魏延,可如果胜利了,蜀兵即可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进而剑指洛阳,为将来统一中原和平定天下打下战略基础。这于蜀汉绝对是个划算的好买卖,可是诸葛亮否定了这个计划。在这件事上,说诸葛亮用兵谨慎固然可以说得过去,可诸葛亮也难逃怕魏延抢头功之嫌!

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子午谷地形图

再说说街亭之战,虽然诸葛亮想让"好孩子" 马谡去立功,有意排斥魏延,但在"好孩子" 马谡吃了败仗逃命之际,魏延还是出手救了马谡。如果不是魏延出手,估计马谡的小命等不到回来被军法从事,直接就交待在街亭

最后再说下诸葛亮在上方谷放的那把火,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魏延引司马懿进上方谷时,

魏延并不知晓诸葛亮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只是跟着令旗跑,他根本不知道谷口已被马岱塞断,也就是说谷里起火后司马懿和魏延都在谷里出不去,都说水火无情,那大火要烧人时还管你姓谁名谁,烧张三不烧李四?

诸葛亮用心歹毒,不但要烧死司马懿,要连带魏延一起干掉!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当然同时也救了魏延。司马懿命大,魏延命更大,老天又一次帮魏延用大脚撑破了诸葛丞相给他准备的致命小鞋。

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火烧上方谷时,魏延也在谷中啊!

魏延虽然厉害,但他终归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终于在死后借马岱的刀取了魏延的项上人头,并借杨仪的嘴给魏延扣上谋反的大帽子。如果魏延遇到的不是诸葛亮,他的命运也不至于这么悲惨。用"既生文长,何生孔明?"来总结魏延命运悲惨的原因,是太恰当不过。

听雪者说

魏延真冤,他的死是死于一场因权力争斗而导致的谋杀,他的结局从他结识诸葛亮那天起就已注定,因为在诸葛亮思想意识里就不允许魏延这样的人在蜀汉集团里存在。

诸葛亮的用人逻辑很简单,就三个字"好孩子"!因为好孩子听话,杨仪、马谡还有姜维是"好孩子",所以能被委以重任,魏延自然不是好孩子,所以被扣上"头生反骨"的大帽子,一直被限制使用,最后还要用寒光闪闪的大刀伺候。

三国奇冤说魏延,从魏延被谋反的背后看诸葛亮用人的逻辑关系

诸葛亮死后拉着魏延共赴黄泉,你在地下面见大汉二十四代先帝时该如何交代?

始终没有搞明白一件事,诸葛亮死后拉着魏延共赴黄泉,他在地下面见大汉二十四代先帝时,对"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该如何解释?

说不完的三国,道不尽的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流眼泪,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古人,都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以传承文化。反思古人,做好自己,才是我们要做的事。


听雪之无声,察未动之机。听雪者评文说字只是就事说事,各位切勿对号入座,祝大家身心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