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後撤的醫廢清運脊樑


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後撤的醫廢清運脊樑

作者 | 孫魁 武警總部原軍事(政策)研究室主任、甘肅省總隊原副司令員

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後撤的醫廢清運脊樑

3月30日,央視《新聞聯播》

“一線抗疫英雄譜”專欄節目

用三分鐘,以《守好武漢

最後一道防線》為題報道了

襄陽人董清的抗疫英雄事蹟

他是一名服役8年的退伍老兵

他是一名有著14年黨齡的黨員

他是一名7歲孩子的36歲父親

他是一名先上後撤的醫廢清運工

他的英雄事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作為老兵,他沒有辜負部隊培養

續寫了軍人血性與忠誠

作為黨員,他沒有辜負光榮稱號

扛起了人民重託與擔當

作為父親,他沒有辜負為父天職

踐行了教子表率與榜樣

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後撤的醫廢清運脊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

武漢的醫療垃圾數量快速增長

高峰時一天達240多噸醫廢量

造成醫廢處置人力運力緊缺

得知這一情況後

董清所在的湖北中油優藝

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主動向湖北省環保廳請纓馳援

他瞞著家人率先報名參加培訓

1月29日大年初五出發前

才向妻子和孩子鄭重辭行:

“你們多保重,我要上戰場!”

說罷就和首批突擊隊共12人

駕駛5輛清運車從襄陽出發

當天趕到武漢即投身沙場

多的時候一天要拉90多桶

往返40公里的集中處置點

至少要裝運200多公里5趟

為了儘可能多地處理醫廢

在最初的一個月裡

他們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

全身都汗溼得透透的

也從來沒有顧及過

有時甚至到凌晨2點才收場

見狀,記者不解地問:

“為什麼非要搞到這麼晚,

明天繼續收拾不行嗎?”

他卻回答說:

“這些東西不允許過夜的,

要不然就可能有二次感染,

給人民生命安全帶來恐慌。”

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後撤的醫廢清運脊樑

產生的醫療垃圾急需有人處理

得知任務後的第一時間

他和另一名黨員果斷先上

榜樣的示範帶來無窮力量

該公司4批次馳援武漢的81人

先後都上過火神山等“危險山崗”

累計收轉千餘車次千餘噸醫廢

無一人感染無一人“受傷”

這就是他在部隊薰陶出來的

既要完成好任務

又要保護好自身的制勝法寶

當武漢醫廢處置能力明顯提升

可以實現“日產日清”後

大部分隊友完成任務撤退之際

他依然繼續堅守武漢

直至武漢解封才返回襄陽

他這種不獲全勝不罷休

不到最後不撤離的韌勁

值得所有人學習和敬仰

這不能不讓感慨——

正是像董清一樣的無數強者

撐起了中國抗疫必勝的脊樑

《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專欄文章,1號紀實將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後撤的醫廢清運脊樑

司令員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後撤的醫廢清運脊樑


孫魁,中共黨員,武警總部原軍事(政策)研究室主任、甘肅省總隊原副司令員,中國人生科學學會黨支部書記兼副會長,甘肅省第 12 屆人大代表,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理事,武警知名人士,軍旅作家,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從軍40載,堅持一手持槍習武,6次榮立三等功,一手握筆耕耘,曾組織和參與起草《中國人民武裝警察法》、作為副主編組織編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武警兩個分冊,先後著有數百萬字理論著作及文藝、新聞作品,並屢獲各級各類優秀成果評選和有獎徵文大獎;2016 年出版《母愛伴我行》,是繼著名作家張潔長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之後,又一個單人作者用一本散文集來歌頌偉大母親的力作;2017 年以來,開展“感恩母愛·孝行天下”主題全國公益巡講,已在 19個省區市演講 120餘場次,贏得廣泛受眾群體的高度讚譽和普遍歡迎,眾多媒體和網絡平臺也紛紛予以報道。

【1號紀實自媒體矩陣,入駐16大媒體平臺,作品累計訪問量超過5.4億人次,劉德華《愛你一萬年》詞曲原創故事作者創辦。曾先後推出中國第一個APEC設計師等有影響力紀實作品。1號紀實千字千元高稿酬和自媒體爆款寫作常年開設訓練營。歡迎點贊、留言並關注@1號紀實,歡迎有故事的人物邀約訪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