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不多?還有仨—《史記》中的女人之薄、竇、王三太后

太后不多?還有仨—《史記》中的女人之薄、竇、王三太后

薄太后(漢文帝之母)—有福之人不用忙

1.當生天子。

薄太后,父吳人,姓薄氏,秦時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陰,因葬焉。

及諸侯畔秦,魏豹立為魏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媼之許負所相,相薄姬,雲當生天子。是時項羽方與漢王相距滎陽,天下未有所定。豹初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獨喜,因背漢而畔,中立,更與楚連和。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

這是一段比較有喜感的記載:魏豹(?—前204年),姬姓,魏氏,魏景湣王之子。陳勝起義時,冊立其兄魏咎為魏王。秦將章邯攻打魏國時,魏咎兵敗自殺。魏豹逃亡楚國,向楚懷王借兵數千人,攻取魏地二十餘城,自立為魏王。應該在此時薄姬的孃親魏媼將薄姬送進魏王宮中,後魏媼到許負那裡看相,卜算女兒薄姬的命運,許負說薄姬當生天子,當貴為天子之母。魏豹聞之大喜,既然薄姬是天子的娘,那我自然是天子的爹啦!

於是,他便成了踦牆派,朝楚暮漢復又楚。漢王二年(前205年)秋,劉邦任韓信、曹參、灌嬰為正副將,統大軍十萬,木罌為船,偷渡夏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安邑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魏豹獻城降漢,舉家被俘。漢高祖一面愛憐魏豹之勇,一面為了不失魏人之心,未殺魏豹,令同御史大夫周苛守滎陽。漢王四年(前203年),楚軍圍滎陽,周苛以“反國之臣,難與共守” 為辭殺豹。

司馬遷:“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捲千里,南面稱孤,乘勝日有聞矣。懷畔逆之意,及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

由此,薄姬便成了漢王的戰利品,收至帳下,以待發落。她那“當生天子”的卜言,如何成為可能呢?機會,終會垂青有福之人。

2.閨蜜相助

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歲餘不得幸。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漢王坐河南宮成皋臺,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高帝曰:“此貴徵也,吾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其後薄姬希見高祖。

虧了薄姬在魏王宮時與管夫人、趙子兒因年齡相當,關係十分要好,並以姐妹相稱,還相約“苟富貴,莫相忘”。好閨蜜就是好閨蜜,和豬隊友不可同日而語,管夫人、趙子兒兩人念念不忘與薄姬的相約之誓,當機會來時,馬上給劉邦吹枕邊風,於是薄姬得以與他有一夜之歡,僅僅這一夜,卻使她懷上了龍種,這顆龍種,就是日後繼承大統的文帝劉恆;而因為只有僅僅這一夜,使薄姬免於日後的禍患。

3.因禍得福

其後薄姬希見高祖。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從如代。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弟薄昭封為軹侯。

薄太后後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呂后會葬長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

呂后去世,大臣們商議擁立繼位皇帝,恨外戚呂氏勢力強盛,都稱讚劉恆仁慈善良,其實就是欺負他們娘倆勢單力薄、無依無靠罷了,但沒有想到的是,代王劉恆並不軟弱,從進長安與群臣的第一回合較量即可知一二,《孝文本紀》記載:

“(宋)昌至渭橋,丞相以下皆迎。宋昌還報。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原請間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代王謝曰:‘至代邸而議之。’遂馳入代邸。”

感謝薄太后,培養出來了一個好兒子,開啟“文景之治”的盛世時代。

太后不多?還有仨—《史記》中的女人之薄、竇、王三太后

竇太后(漢景帝之母)—有小智而少大謀

1.上錯花橋嫁對郎

《外戚世家》記載:

竇太后,(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皇甫謐言,雲竇後名猗房)趙之清河觀津人也。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

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詔可,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強,乃肯行。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

當初,竇猗房為了能分配到趙國,不惜行賄負責管事的宦官,也許是行賄的額度太小,也許自己太過平常,也許是那位宦官收的禮太多,總之,管事的宦官把這件事給忘啦。能要啟程了,竇姬才發現出了這麼大的漏子,哭的鼻涕眼淚一把一把的,埋怨管事的宦官,但已於事無補,估計當時想死的心都有了,“相強,乃肯行”。

到了代地,“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

2.對手的厄運=自己的好運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為太子。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為梁孝王。”

禍不單行,福無雙至。這句話在竇姬身上是不應驗的。以當時的形勢,竇要想上位,前面起碼有五座大山,分別是代王后和她的四個兒子。

無福之人愁斷腸,有福之人可謂“人在家中座,福從天上來。”劉恆還是代王時,代王后去世,而劉代王成為劉皇帝后,他的王后所生的四個兒子竟相繼也離開了人間。到這時,竇姬真的會為當初的陰差陽錯而歡欣鼓舞了,先是自己的長子劉啟被立為太子,自己立為皇后,女兒劉嫖立為長公主,第二年次子劉武也被封王,先為代王,後為梁孝王。妥妥的人生贏家!

3.偏袒小兒致兄弟反目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乙亥,漢文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啟即位,即為景帝。尊竇皇后為皇太后。

竇太后非常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賞賜給他的財物不計其數。梁王得寵,大興土木之事,國土更達四十餘縣,出行的規格比於天子,珍寶財富比京師還多。

作為人生贏家,竇太后異想天開,想著讓自己的小兒子也過一把皇帝的癮,這一想法也怪劉啟,在一次家宴中無異中提及兄終弟及一事。

《梁孝王世家》記載:

二十五年(景帝三年(前154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其實這事吧,老大姑妄說之,老母和老小姑妄聽之就行了,問題是太后當真了,並且極力撮合、促成此事。

《史記·梁孝王世家》:

(景帝七年)十一月,上廢慄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竇太后義格,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褚少孫補《史記·外戚世家》:

蓋聞梁王西入朝,謁竇太后,燕見,與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語言私說。太后謂帝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安車大駕,用梁孝王為寄。”

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後,梁王怨袁盎及議臣,就暗中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影帝知道這是梁王所為,於是就命他去捉拿刺客,眼看事情敗露,梁相軒丘豹及內史韓安國進諫梁王,王乃令刺客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後得釋。但兄弟二人就此結下樑子,再無以前的親密無間了。

公元前144年(漢景帝中元六年)的冬天,劉武又入京朝見皇帝,呈上奏摺請求留住京師,漢景帝沒有答應。劉武回到封國後,心神恍惚,悶悶不樂,就到北方的良山打獵散心,有人獻上一頭背上長著腳的牛,劉武對它感到特別厭惡。當年的六月中旬,劉武得了熱病,過了六天就死了。死後被諡為孝王。

3.干涉武帝改革,誅殺大臣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

武帝元年(前140),漢朝建立已經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朝廷大臣們都希望天子舉行祭祀泰山和梁父山的封禪大典,改換確定各種制度。而皇上也崇尚儒家的學說,就通過賢良方正的科目招納賢士。趙綰、王臧等人因文章博學而做官,達到公卿的高位。他們建議武帝按古制在城南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作為朝會諸侯的地方。他們所草擬的天子出巡、封禪和改換曆法服色制度的計劃尚未完成,正趕上竇太后還在推崇信奉黃帝、老子的道家學說,不喜歡儒術,於是派人私下裡察訪趙綰等人所幹的非法謀利之類的事情,傳訊審查趙綰、王臧,趙綰、王臧自殺,他們所建議興辦的那些事情也就廢止了。

此後六年,竇太后去世。第二年(前134),皇上徵召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等人,新政才開始實話,才正式進入武帝的時代。

太后不多?還有仨—《史記》中的女人之薄、竇、王三太后

王太后(漢武帝之母)—宮鬥劇中的隱形高手

1.有一位長於風險投資的老媽

王太后,單名娡,母曰臧兒。霸王項羽在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就曾經封過一個燕王臧荼,而臧兒正是臧荼的親孫女。臧兒嫁為槐裡王仲妻,生男曰信,與兩女。而仲死,臧兒更嫁長陵田氏,生男蚡、勝。臧兒兩段婚姻中,共生育三男兩女,良好的生育基因傳給了她的兩個女兒,王娡和王兒姁。

王娡長大後,先嫁為金王孫婦,生一女矣,而臧兒卜筮之,說王娡“當生天子”,兩女皆當貴。這句話是不是很熟?當年薄太后初入魏豹王宮為嬪時,她媽也找大師算過一卦,當時的大師許負就是這樣說的。臧兒慫恿著王娡和老公離婚,金王孫很是憤怒,不肯和妻子斷絕關係,臧兒強行帶走王娡,並託了很多的關係把王娡送進了太子宮。

感謝武帝他姥姥當初的這個決定,正式因為有了這個機緣,才有了日後的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

2.兩姐妹當是風情萬種

《史記》記載:

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一男為帝,長女號日平陽公主,次為南宮公主,次為林慮公主)。

男方在身時,王美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先是臧兒又入其少女兒姁,兒姁生四男。(兒姁早卒,其四子皆為王。)

從哪裡能看出這兩姐妹很得當時尚為太子的景帝的歡心呢?從兩姐妹所生的皇寶寶就可見一端倪。司馬遷記載景帝共生十三男,而兩姐妹就有五男三女,雖算不上集三千寵愛於一身,起碼是半個後宮的寵愛都在她們這兒了。

而與之形成顯明對比的是景帝為太子時,他的奶奶薄太后為其指定的太子妃薄氏,作為正妻,“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寵。薄太后崩,廢薄皇后。”

3.得來總得費思量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慄姬之子劉榮被立為太子,史稱慄太子。但因為薄皇后並無過錯,仍居皇后之位。儘管劉榮貴為太子,其母慄姬仍屈居妾位。此時,又有一個好機會擺在慄姬面前,長公主嫖有女,欲予為妃。慄姬非常不喜歡這位大姑子,主要是因為長公主總是從民間蒐羅美女往宮裡送,討景帝的歡心,無形之中冷落了自己。當初你對我愛搭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政治上幼稚的慄姬拒絕了長公主的主動示好,也是自己日後的遭遇埋下了一顆雷。

長公主正憤恨難平之際,有人主動找上了門,以安慰之名送溫暖,此人就是膠東王劉彘(後改名為劉徹)的母親王娡。王夫人的這種姿態讓長公主非常滿意。不久後,長公主帶著女兒阿嬌進宮看望竇太后,正好碰到王夫人和膠東王。長公主笑著問膠東王是否願娶阿嬌。乖巧的膠東王立刻回答道:“若娶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就這樣,長公主和王夫人把兒女親事定了下來,也就意味著兩者建立起了堅固的同盟關係。

此時,作為對手的慄姬又犯了一個錯誤,《史記》載:

景帝嘗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者於慄姬,曰:“百歲後,善視之。”慄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

王娡適時出招,以退為進,“陰使人趣大臣立慄姬為皇后。”請立慄姬之舉無疑徹底激怒了景帝。他下令處死奏事大臣,又將太子劉榮廢掉,改封臨江王。

通過與長公主的“通力合作”,她們各得其所,一人把女兒打造成了太子妃,一人把兒子運作成了太子。同年,王夫人被改立為皇后,成為新一代的後宮女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