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毓明事件引發思考:一個失職母親背後的社會亂象

鮑毓明事件引發思考:一個失職母親背後的社會亂象

本期導語:

“所有的罪惡,都在人類貪婪的地方紮了根“


鮑毓明事件引發思考:一個失職母親背後的社會亂象


那天清晨5:30的鬧鐘,敲醒平凡的清晨,打開手機就是看到滿世界南風窗關於鮑毓明的性侵事件的報道。印入眼簾的是“高管”“未成年少女“”性侵“"強暴“等字樣,大家的呼聲也是一邊倒的同情弱者,打擊施暴者。

這個看似多麼合理的社會輿論,世界就應該是正義的樣子。但人們往往追求正義的時候,卻通常會忽略掉真相,事到如今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卻似乎可以從中引發一些思考。


鮑毓明事件引發思考:一個失職母親背後的社會亂象


翻開鮑毓明的履歷,簡直就是社會精英的標準範本。1972年出生,1994年獲天津大學工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2001年獲美國橋港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具有中國律師資格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師資格,曾獲全國十佳總法律顧問。曾任美國思科和美國新聞集團等跨國企業資深法律顧問,中興通訊獨立非執行董事、傑瑞股份及其附屬公司(合稱“傑瑞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法務官。

整個事件4月9日被披露以後,截止到現在,傑瑞集團發佈聲明已經與鮑毓明協商解除了勞動合同。4月10日,中興通訊董事會已收到鮑毓明辭去獨立非執行董事職務的申請。4月11日,劇情反轉,鮑毓明稱自己與受害者非“養女關係”,自己是被恩將仇報。4月13日,最高檢公安部聯合督導鮑某某涉嫌性侵案。


鮑毓明事件引發思考:一個失職母親背後的社會亂象


還原了大概事件的進展,平鋪直敘毫無感情描述,不是代表我不同情弱者,也不是我可惜精英人設的崩塌,只是我們除了去可憐受害者,憎惡施暴者以外,我們應該需要做些其他什麼。

我們期待的真相也應該會隨著相關部門的介入,而逐漸的水落石出,大眾對這件事的關心最終都會有個結果。希望你們見證結果的時候,不只是單方面的去評價是非觀,而是思考人是如何走向這一步的墮落。所有的墮落背後都有一雙手在助力,或多或少的促進悲劇的加深。

在這個時間裡,我們不妨去觀察下受害者成長環境,未親自去實探過,也無法還原故事情節。但惟獨一點,一個成年的女性在經過半年的接觸,將自己的未滿14歲的孩子讓一箇中年男性帶走。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母親”,我們不得而知。


鮑毓明事件引發思考:一個失職母親背後的社會亂象


鮑毓明雖然嘗試洗白自己,但沒有一針見血的為自己脫責。就說明這起事件背後,有我們不為人知的社會亂象。那麼這個社會亂象到底是什麼呢?這不禁讓我想起東野圭吾的電影《白夜行》: (在2020開篇之際寫來鼓勵自己),沒想到電影裡情節,在2個月後,人間真實上演。

故事裡講的就是,女主從小被自己的母親送去給各種有特殊癖好且成功的中年男人“xx”,這裡省略了一個詞,因為我發現用什麼詞都是在對女性的侮辱,但恰巧構成這種侮辱發生的主導者,卻是孩子最親近的母親。所以,最隱晦最骯髒的事情從來不會發生在陌生人之間。相反,它總是在熟悉的圈子裡滋養起來。


鮑毓明事件引發思考:一個失職母親背後的社會亂象


我們總是告誡人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但吞噬人性的通常都是溫柔的魔爪,無助的人總是防不勝防。

今天事件的受害者,或許要花上一生的時間都無法治癒自己。她的母親的確是真實帶她來感受人間疾苦。她將這把刀親手插向自己的孩子,並試圖告訴大家:我想給我女兒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這背後的交易我們可以深知。一個滿足了所謂的癖好,一個滿足了所謂的良心。

如今事件的敗露,就是交易的失敗,彼此利益決裂。受害者與施暴者貌似同時都變成“弱者”。我不是冷漠的寫手,我此刻內心的情緒也極其複雜與揪心。但是如果我們只關注事件的本身,當個憤怒的看客是一點問題也解決不了。與其這樣,不如客觀的去分析問題的本身。

我們這些看似健全的人還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還能為身邊正在成長的人提供什麼幫助,傳遞什麼價值觀,如何思辨的去處理所有的事情,我想這是一個文明到極致的社會,必然經歷的痛。


鮑毓明事件引發思考:一個失職母親背後的社會亂象


我們正確對待受害者,理性防範施暴者。社會的傷害必然不會陡然消失,我們有預防自然災害的能力,我們也一定有應對暴力的方法。

我並

不想把這件事跟女孩子的受保護扯在一起,同樣是未成年人,男孩子一樣值得被保護。這也跟女孩子能不能自由穿短裙的關係不大,女孩子的自由不是建立在衣食住行上,而是建立在整個社會的高度文明之上。

如果社會不夠文明,我們呼籲保護的是所有的未成年人,而不應該把“女性”“少女”這樣的詞眼放的那麼顯眼。


鮑毓明事件引發思考:一個失職母親背後的社會亂象


陽光與黑暗總是相對的。女性想要的自由從來不是在街上隨意穿著,而是高度自由且自律的獨立思考。充滿才華與豐盈的大腦,才是異性值得剽竊的性感。

如果你關心著人間疾苦,就不應該帶著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去討得觀眾的呼聲,恰巧是理性的呼籲才能改變事件本質

吐槽的聲音必然也會像洪水猛獸般襲來,但我依舊堅持社會亂象是有人在助推市場需求。杜絕這種需求的話,請用陽光去照亮每個人內心的黑暗吧。唯有陽光滋養出來滿眼希望。

但我們也應該知道,黑暗從來不會消失,只是會暫時隱藏起來。

光越來越高,黑暗變得越來越小。

END#

說說你有被黑暗吞噬的時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