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大意失荊州,關羽這鍋該不該背?

這句成語“大意失荊州”對中國人來說家喻戶曉,而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大部分人不知道,但我相信中國歷史也有人知道多一些,但很多歷史可能並不能像表面的那麼簡單,關羽失去了荊州背後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事情呢?小編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下和探討。

關羽首站于禁告捷,故使荊州軍隊處於主動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關羽高估了自己的實力,錯誤地認為堅守樊城的曹仁已成為一個手到擒來。 “有一種必破的趨勢。”因此關羽集中主力想迅速消滅在固守樊城的曹仁,並不是集中力量堅守荊州。相反他還將軍隊分兵向下。渡過漢水,譴別圍魏將呂常於襄陽”,並派遣軍隊到徐都附近的城君。使本來不夠強大的荊州軍更加分散。結果樊城也攻不進去,也無法打入襄陽,導致士兵精疲力竭,糧食也消耗差不多,士氣很低落。

三國大意失荊州,關羽這鍋該不該背?

關羽的致命錯誤在於,他在得知荊州淪陷的消息後,急切地想要奪回南郡。江凌和公安並非關羽戰敗後而丟失,而是傅士仁和糜芳兩位將軍投降了。東吳沒有費一兵一卒的拿下兩城君,東吳的士氣也表現非常旺盛。更為愚蠢的是,關羽兵敗退回江陵的時候,還責問呂蒙違背同盟,乘其不備攻打荊州。

呂蒙藉此展現出攻心戰術,“厚遇大使”,並讓他“周遊城中,每戶人家問好或手書示信”。等信使回到營地後,關羽部下開始議論:“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遂使“關羽吏士無鬥心。事實上,在關羽北襲襄樊之前,他也不敢掉以輕心。他還仔細安排了荊州的防禦系統。首先關於討伐樊城時,也擔心呂蒙會趁此偷襲荊州,所以留守不少士兵在荊州,而且關羽在江陵和沿岸的公安中建立了許多“屯候”。一旦發現了敵人,可以舉起火併施放狼煙。

三國大意失荊州,關羽這鍋該不該背?

在守護荊州期間,關羽為防範吳軍進攻,建立了江陵和公安二城,並將其建成內外套城,形成了結實的兩道防線。此外,江陵距離樊城僅350里路程。當時騎馬一晚上行程300裡,只用了一天就可以回來。因此,儘管呂蒙巧使計謀,“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關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然而,胡三省在《資治通鑑》做了記載說:“屯候雖被收縛,使糜芳與傅士仁若無叛心,羽猶可得聞知也。”可見,只要糜芳、傅士仁堅守城池,不投敵叛變,關羽迅速返師,與江陵、公安的守軍前後夾擊吳軍,關羽與呂蒙孰勝孰負尚難預料。

三國大意失荊州,關羽這鍋該不該背?

關羽發起了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天下,但最終導致了荊州的丟失,最後也別呂蒙說殺害。到目前為止現在也隱藏令人費解的故事。在襄樊戰役前後,吳和魏的使者互相往來,秘密策劃前後夾擊關羽。難道劉備和諸葛亮對此一無所知?而且也沒對關羽作任何具體的軍事、後勤與外交的部署和支援。

更令人困惑的是,當曹操親自帶領大軍並駐紮在摩坡時,不斷派遣于禁、龐德、徐黃增援樊城,如此龐大規模的動作,蜀漢政權實際上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面臨全軍覆沒之際,蜀國援軍還是遲遲不見,荊州丟失,意味著整個蜀國會逐步走向沒落,在大都數人的心中,關羽都是因為居功自傲,才大意丟失荊州。

三國大意失荊州,關羽這鍋該不該背?

這就引起了後人的紛紛揣測。而且有人會問如果是趙雲固守荊州會有怎麼樣的結果,歡迎大家前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