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的成長之路:跳出“白馬崇拜”我們願意投資小型基金

以下文章來源於FOFweekly ,作者王春傑

千山資訊|LP的成長之路:跳出“白馬崇拜”我們願意投資小型基金

攝影:Bob君

對於很多FOF或者是LP來講,為了確保相對穩定的風險收益,在選擇基金中往往都會傾向於規模、品牌都具有一定的“白馬基金”,但事實上FOF和LP對基金的投資,也會因為其背後的產業和出資人的資金性質有著種種不同的訴求。


對定位於買方來代表屬性的FOF來說,定位決定了其需要根據背後真正的出資人的需求來尋找優質資產。這時候跳出“白馬崇拜”的邏輯,具體的制定投資框架、選擇行業從而配置基金,從“精品”思維入手,小型基金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標的。


最近在和一些客戶介紹我們的投資策略時,通常對方都會問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你們選的都是些不太知名的小機構小基金,而不是那些市場上有品牌的大基金?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享下策略邏輯。


1、業績回報是我們首先考量的因素。


基金規模對業績的影響,這個在國外已經有很多研究,行業內大家也共識,規模是業績的第一殺手。具體來說,基金規模越大,對業績影響也會越大。


大的基金由於規模大,勢必會投資較後期的項目,而後期的項目通常估值較高,這就壓縮了收益的空間。


此外,大基金由於單筆投資金額都很大,通常單個項目從幾千萬到幾個億,死掉一個項目對基金整體影響會很大,需要成功項目更高的倍數來彌補死掉項目的損失。


小基金由於規模小,通常投資階段都比較早。


比如天使和VC,單筆投資金額在幾百萬到小几千萬,進入項目估值也低,天使通常小几千萬公司估值,VC從大幾千萬到小几億項目估值。


就算某個項目掛了,損失幾百萬對整個基金影響較少,而且早期項目估值提升空間相比後期項目更高。


比如一個天使投資項目3千萬估值漲到3億,10倍升值是比較容易的,但一個後期項目從10億估值漲到100億,同樣是10倍增值則會困難很多。


所以,小基金可以通過一兩個高回報項目即能把整個基金本金給賺出來,而大基金則需要大部分項目的成功才能確保基金本金的安全。


以下是6支基金真實投資數據

千山資訊|LP的成長之路:跳出“白馬崇拜”我們願意投資小型基金


2、GP進取心及勤勉度。


GP的收入來源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每年固定的管理費收入,二是後端項目收益的績效分成。


對於大品牌的基金來說,由於品牌效應,募資比較容易,基金規模通常都比較大 ,每支基金都會超過10億,累計規模都有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按行規2%管理費收取方式,每年穩定有幾千萬至上億的收入,而團隊規模通常幾十人至上百人,日子過的還是很滋潤。


對於大基金來說,只要投資端不出大的差錯,項目進入貴點沒關係,收益少點也問題不大,只要還過的去,能繼續發下支基金,不靠後端carry也能過的很舒坦。


在這樣背景下,機構投資風格會越來越趨向保守。


小機構方面,由於基金規模小,每年固定管理費只能維持機構日常運營,如果想賺錢,只能靠投出好項目來賺後端的carry。


這就逼著這些小機構努力的去市場上尋找各種項目,需要付出比大機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3、利益一致性。


GP出資按行規來說,通常1%左右。大品牌的基金由於規模大,比如20億基金,出資1%就是2千萬,合夥人層面通常就不會再放錢了。


小基金為了募資順利,通常GP出資比例比較高,通常在5-20%。

有些為了向LP證明自己與他們利益一致性,除了GP出資外,團隊個人也會放幾百萬,甚至小几千萬進去。


從LP角度,GP能個人出資,雖然出資總額不大,但至少說明兩點,一是相信自己的投資能力,二是和客戶利益一致性。


4、策略方面的優勢。


很多小機構知道自己的劣勢,比如沒啥品牌,人員較少,也沒資金規模優勢,團隊主要靠幾個核心人員。


所以在策略方面,多數會選擇一個比較窄小的領域深耕去做精做專,避開和大機構的競爭,或者做他們的上游,投更早期的項目,讓這些大機構來做接盤俠。


比如最近盡調的一家小機構,基金規模只有1億,團隊七八人,他們策略和主流基金不一樣,主流基金目標是百億級獨角獸公司,而他們目標是投資那些服務於這些百億級獨角獸公司的周邊公司。


這些項目特徵是在一個比較小的領域,市場競爭不大,很多大機構忽視的領域,市場規模也不大,可能最後長到二三十億差不多了。


但由於投的早,比如兩三千萬估值進去,到二三十億估值也有十幾倍的回報。


從退出來說,這個體量無論是併購還是上市退出,都有比較多的選擇。而那些大的項目,估值幾十上百億的,退出路徑就只能是上市一條路了。


5、執行效率的優勢。


小機構通常層級較少,合夥人衝在一線看項目,決策效率很高效。大機構通常先由投資經理再到投資總監,副總裁,再到合夥人層面,有些項目就被這樣被流程給耽擱了。


另外,由於各級人員認知的不同,同樣的項目,合夥人的認知和投資經理的判斷會有很大不同,這也會導致錯失項目的機會。


6、出手更加謹慎。


由於基金規模小,意味著可以打的子彈更少,所以勢必每顆子彈都要精準擊中目標,那些可投可不投會被過濾掉,重點選擇哪些最優秀的創業公司。


大基金由於子彈多,有時迫於投資期的壓力會選擇哪些中等水平的項目。


7、投後溝通順暢度。


小機構人員較少,作為LP通常會直接跟合夥人或創始人溝通,能及時獲得一手項目信息,包括一些特殊投資機會,S份額機會等。


大機構通常有專門LP服務人員,如IR,多個層級,信息溝通就會存在衰減影響。


8、潛在的附加值。


小機構的基金規模小,導致結果是投資組合中的某些項目跑出來後沒有資金去加碼。


但GP又不想每次續輪融資時股權被稀釋,這就給LP有了跟投項目的機會。通過和LP合作,設立專項跟投基金,即保留了GP在項目的影響力,對LP來說提供了一些稀有的短平快的投資機會。


但需注意的是小機構也並不適合所有的LP,作為LP還是要結合自己的背景和需求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大品牌機構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十幾年運營所積累起來的品牌、資源、人脈、經驗,管理規模的優勢等。


有些產業背景的LP除了財務投資訴求外,通過和這些大品牌基金合作相當於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快速獲取各類項目資源,資本市場操作經驗,行業資訊等。


比如近期我們帶一個某上市公司大股東家族去拜訪某知名GP,該GP在瞭解客戶的背景情況後,提出了一個合作方案。


基於客戶產業背景,可以發起設立一支和客戶產業相關的專項基金,客戶出資少部分做基石LP,其他由GP來募資,這相當於客戶借用了外部槓桿和一支專業的投資團隊,花比較少的成本既能實現一定的財務回報目標,又能對自家公司的產業發展和升級提供頂級外部資源。


如果基金投資的項目發展不錯,可以置入上市公司以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值和盈利質量,作為大股東同樣能獲得不錯的長期受益。


投資中我們會尋求一定的對等關係,對於純粹追求財務回報的小LP來說,其對大基金基本沒什麼影響力,投後溝通也比較困難。


而有資金實力的產業背景LP可以找大基金定製化基金產品,以滿足自己多元化投資訴求,由於LP自身背景可以對GP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能起到監督制衡的作用。


總之,小LP有自己的打法,大LP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打法,重點是結合自身需求、策略和資源匹配性、


王春傑,優脈財富匯一級市場產品總監。超過10年的基金投資及管理經驗,精通股權投資機會的盡調、風控,對股權市場有較強的洞見力。關注TMT、醫療、大消費、前沿科技、企業服務、房地產、消費金融等行業。


*本文轉自(FOFweekly ,作者王春傑)由千山資本整理編輯,僅供交流學習,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