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診治的未來展望(上)

上週講到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療的原則在於恢復和保持食管下端括約肌的抗反流功能,以達到結構與功能統一,本篇將沿著上週的思路,為大家介紹

食管裂孔疝診治的未來展望。


1. 多學科診療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建立:

由於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診斷方式的複雜性,一直以來,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反流的診治都極具挑戰性,涉及疝外科、消化內科、胸外科、消化內鏡室、影像科、呼吸科、壓力/酸測定實驗室,甚至是心內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心理科、神經內科、血液內科、營養科等多個學科。

食管裂孔疝診治的未來展望(上)

各學科對這個疾病的認識都存在片面性,而如果學科之間不進行充分的交流,會造成治療的不規範、不全面,甚至出現漏診誤診。所以,對於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診治,亟需引入多學科診療的模式,從各專科角度對該病的診治發表意見,主導科室將意見融合,制定出一個最適合患者的診療方案。

食管裂孔疝診治的未來展望(上)

隨著檢查方式的多樣化,對於食管裂孔疝的分型、酸反流程度的術前評估也越來越精確,對於不同治療方式的選擇也越來越規範,包括藥物治療、內鏡下治療、手術的選擇以及手術方式,特別是抗反流的胃底摺疊角度選擇也逐漸有了精確的規範。

但食管裂孔疝,特別是合併胃食管反流患者的治療過程,其中手術過程仍應該進一步精確

食管裂孔疝診治的未來展望(上)

比如術中應測量食管下端壓力和了解摺疊的效果,這不僅僅對於消除患者術前症狀很重要,對於防止摺疊過度、術後發生吞嚥困難也很關鍵。當然,食管裂孔疝手術過程中也有一部分患者會發生迷走神經的損傷,為了更好地管控神經功能,防止誤傷,術中的神經監測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胃食管反流手術是調整功能的手術,不能為了恢復一種功能而影響到另外一種功能,所以精準化的個體治療方案,在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反流的治療中尤為重要。

篇幅較長,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