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習慣對於保持和增進健康是不可少的,這與父母教育是分不開的

清潔習慣對於保持和增進健康是不可少的,這與父母教育是分不開的

有一位叫苗苗的孩子,她的父母特別注意衛生。她媽媽告訴她,要從小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尤其是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清潔習慣對於保持和增進健康是不可少的,這與父母教育是分不開的

苗苗問: “為什麼飯前便後要洗手?”媽媽告訴她: “因為手上摸了髒東西,在吃飯前不洗乾淨,吃進肚子裡就會生病,肚子裡就會長出蟲子來,有蟲子,就要去醫院打針吃藥了。”等她稍大一點,媽媽還進一步告訴她,飯前便後洗手可以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寄生蟲病。

清潔習慣對於保持和增進健康是不可少的,這與父母教育是分不開的

每次苗苗洗手時,媽媽都為她準備好肥皂、擦手毛巾,放在苗苗容易取拿的地方。而且交給孩子洗手時要把袖子挽起,以免把衣服搞溼了,並教給她手心手背都要洗。媽媽示範一次以後,苗苗就全部掌握了。

於是,苗苗每天早晨起床後,自己洗臉、洗手。尤其是吃飯前,從來都不用人提醒,自己主動去洗手,打肥皂,口裡還唸唸有詞,洗完手,要甩三下,把自己手上的水甩幹。有時大人一忙,吃飯前忘記了洗手,她總是及時提醒大人。

清潔習慣對於保持和增進健康是不可少的,這與父母教育是分不開的

培養孩子個人清潔衛生的習慣,父母應注意以下幾點:

●培養孩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作為父母,應該注意,3歲就應該培養孩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到5歲時孩子應該已經養成了這一習慣。父母要幫助孩子鞏固,併為孩子提供方便。應該要求孩子飯前便後自覺洗手;飯前包括吃餅乾、吃其他任何食物之前。手摸過髒東西以後也應洗手。應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以說服孩子自覺地遵守要求。孩子可能偶爾會忘記洗手,就去拿東西吃,父母應及時提醒;習慣要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父母如果有時候要求,有時候又不要求,孩子可能就存在僥倖心理:這次不洗,也許媽媽沒有發現。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就要一直堅持下去,中途不要停。有的孩子洗手時很馬虎,把手放在水龍頭下衝一衝就完了,結果洗完了以後手仍然是髒的。正確的洗手方法應當浸溼,再抹上肥皂搓一搓,然後沖洗乾淨,最後用毛巾擦乾,可以給孩子做好示範,讓他模仿。為了讓孩子記住正確方法,父母可故意在洗手時不抹肥皂,洗完後問孩子錯在哪兒或進行“看誰的手洗得乾淨”的比賽,促使他認真洗手。

清潔習慣對於保持和增進健康是不可少的,這與父母教育是分不開的

●讓孩子會自己揩鼻涕。看孩子流鼻涕時是否知道自己揩,揩的姿勢對不對,是否知道一個鼻孔一個鼻孔的揩。

●會用指甲刀剪指甲。教育孩子會使用指甲刀,剪指甲時不要剪得太深,發現指甲過長就應該及時修剪。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指甲髒或留得太長,是非常不衛生的,並有危險。由於孩子最初只會用一隻手剪指甲,所以父母應該教孩子使用另一隻手剪指甲。五歲多的孩子應基本掌握剪指甲的技能。

●能自己洗澡。讓孩子學會自己洗澡,學會用毛巾擦洗除後背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洗頭還需要父母幫忙。只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就可以大膽地讓孩子去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