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后天内斗:连齐桓公都忌惮的越国,为何登顶后就跌落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夏商周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越国的始祖是大禹的直系后裔,即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一共走过了一千八百多个春秋,

是先秦时期国祚最长的一个诸侯国。

越国鼎盛的时候,连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齐桓公也感到担忧“天下之国,莫强于越”,又是强大的楚国的合作伙伴,甚至能吞并当时疆域辽阔的吴国,其实力可见一斑。越国灭吴后,开始进军中原,参与中原争霸,越王勾践由此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先天不足,后天内斗:连齐桓公都忌惮的越国,为何登顶后就跌落

然而好运不长,越国在艰难地攀向顶峰后又猝不及防的迅速衰落,其经历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代不能使历史驻足停留,却足以留给后人思考,为何称霸一时的越国竟迅速走向衰亡?今天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性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部分。

一、越国本身国力羸弱

1、先天不足——地理位置偏僻,政治制度落后

自古以来,文明都发源于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先秦时,中原是经济政治最发达的地区,而越国天高水远,从而导致政治制度的滞后。

越国处于我国东南地区,先秦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中原,东南地区被称为“百越之地”,以荒凉著称,越国的势力正在此区域。随着春秋礼乐文明的发展,中原地区慢慢建立了稳固而强大的政权,文明的制度也慢慢发展起来。

而这时的越国仍然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部落与部落之间并没有强有力的联系,经常发成部落间的冲突和战争。

此时北方各国都在改革政治经济,力图争霸,巩固势力。然而越国灭吴后,却大力推广分封制,原本就不稳固的政权被划分到宋王、摇王、荆王、干王、烈王、越王史、周宋君等诸侯手中,无疑为之后越国的分裂埋下隐患。

先天不足,后天内斗:连齐桓公都忌惮的越国,为何登顶后就跌落

由于越国远离中原地区,不能接触到最新的政治模式,类似于闭门造车,即使别的诸侯国已经经受了势力不集中所导致的分裂危机,但地理位置的先天弱势使越国没法及时参考,故而径自采用在当时并不适用的分封制。

2、文化落后——武力强盛,疏于文治

实际上,越国的治理是不到位的,武力强大的它却疏于文治,在各国引进人才进行改革以提高国力的浪潮下,越国迟早要成为牺牲品。

前面说过,越国处于蛮荒之地,就算后来灭了吴国,实际上也是不受其他国家接纳的,根本上就是文化差异。像北方各国,诸如齐国,魏国,秦国,都是相当重视文治的。

政治人才对国家的改革虽然不能马上发生效用,但正确的改革在时间考验下往往能让国家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就如齐国的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登上了霸主之位。

人才,正是越国的弱势。追根究底,勾践能灭吴国,跟文臣范蠡和文种的出谋划策密切相关。

当时吴国大败越国,重重挫伤了越国的锐气,勾践一时也想不到办法,还是在范蠡和文种献计下,决定假装臣服,潜入吴国内部,离间吴王夫差和伍子胥,最终报仇雪耻。事实证明,范蠡和文种谋划得当,多年后终于迎来了“越王勾践破吴归”的胜利。

先天不足,后天内斗:连齐桓公都忌惮的越国,为何登顶后就跌落

然而,越国称霸后,不知为何,再也没出过范蠡和文种这样的人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才并不终身忠于一主,他们有很大的选择弹性。

所谓“鸟择良木而栖”,人才更是择良君而处,不过当时有创见的人才大多没有好下场,如帮秦国变法,使国富兵强的商鞅最终死于车裂,伍子胥对吴王忠心耿耿,却敌不过奸臣谗言,被下令赐死。可想而知,在当时的这种环境下,人才只会越来越少,就算有治国之才,也不愿冒生命危险。

范蠡就是因担心“鸟飞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才辞官归隐,拒不做官。留下来的文种后来也因为勾践猜忌,死于非命。

范蠡、文种之后,越国再无人才,也再无治国良策,间接导致其最终灭亡。

3、群雄争霸——各国角逐,无奈成牺牲品

一个国家的兴衰,虽与武力强大与否有最直接的关系,但也会受国家策略的影响,特别是在先秦多国角逐的背景之下。

当初孔子的故国鲁国遇难,孔子派子贡游说各国,于是有了“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局面,可见当时负责游说的谋士的重要。既然谋士可以让一个国家起死回生,当然也可以让一个国家入泥潭而不得出。

楚威王时代,越国想要攻打齐国,齐王知道了,便派谋士前去游说越王。谋士劝说越王:“若您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您不能称王,从小处说,您不能争霸”(潜台词是:您攻打齐国没用,还不如攻打楚国呢)谋士一番游说,越王心动,转而攻打楚国。

先天不足,后天内斗:连齐桓公都忌惮的越国,为何登顶后就跌落

这下可好,一下子撞到枪口上了,彼时楚国国胜兵强,根本不似齐国谋士说的那样。楚王发兵,迎接越军,自然取得大胜,将原来越国侵吞的吴国土地一并夺走,越国经此战分崩离析,一蹶不振。

二、内乱未定,外患接踵而至

一个国家的没落,除了外部的社会原因外,肯定也有内因。越国衰亡的内在原因,都出在统治者身上。具体说来,又包括“越人三弑其君”“君王不治”两个原因。

1、越人三弑其君

“越人三世弑其君”语出老庄,说的是越国三代君主都是通过弑杀上一任君主来夺得王位的,以至于三世之后,到王子搜即位时,不管怎样他都不愿意当国君,甚至逃到山洞里躲着。

直到众人在山洞口点燃艾叶,拼命扇风,以逼王子搜出来,还为他准备好了国君乘坐的轿撵,王子搜才缓缓登车,仰天大喊:

“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君主之位啊,君主之位啊,为什么就不能放过我呢!)

越人杀掉的是暴君,越人拥立的也是暴君,君王与越人就是杀与被杀的关系,王子搜不愿意杀人也不愿意被杀,所以不愿做越国之君,但家天下的越国又怎能无君,所以王子搜哀叹。可见驱逐暴力、爱惜生命的关键不在于谁做君主,而在于要改变家天下的制度。

先天不足,后天内斗:连齐桓公都忌惮的越国,为何登顶后就跌落

王子搜并不是讨厌做国君,而是憎恶做了国君难免会招来杀身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人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缘故。

从这句短短的话和上则小故事可以大概想象出当时越国国内的混乱。国君是国家的象征,代表一个国家至高的善和美德,如果连君主都不能为举国之民作表率,这个国家又怎能保持良好的秩序,养成和谐的社会风气呢?

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和和混乱势必不能服众,所以即使勾践最终吞并了吴国,其弑父之举也不能让众人臣服于他,为越国后来的分裂和灭亡埋下了伏笔。

2、君王不治

越王勾践破吴后,越国的势力得到迅速的发展,疆界已拓展到淮北地区,可称得上疆域辽阔,然而,为什么越国如此厉害却不能跻身“战国七雄”呢?

实际上,越国得力的国君屈指可数,到了无疆时代,内忧外患相继袭来,没有治国天赋的无疆根本应付不来,越国至此逐渐衰微。

越国和楚国、齐国接壤,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摩擦,不过从未爆发大的争端,直到无疆时代的到来。无疆作为君主,并没有特别的治国才能,反而做事没有主见,容易受他人挑拨和误导。

当时,楚怀王与无疆合议攻打齐国,没想到被齐国谋士一通游说,无疆也不知怎么想的,马上倒戈齐国,想要攻打楚国。无疆一心想着楚国的疆域和越国多有接壤,他早就想吞并楚国,恢复昔日强盛。

先天不足,后天内斗:连齐桓公都忌惮的越国,为何登顶后就跌落

然而无疆想的太过简单,彼时的越国根本不是楚国的对手。越国和楚国一交战,马上大受挫败,无疆也在这次战争中命丧黄泉。

三、总结

勾践为了匡复越国,历经十年卧薪尝胆,朝夕锤炼才换得最后的成功。然而越国后来却在短短时间内分崩离析,直至灭亡。历史的残酷,不禁令人唏嘘,所谓功成千载,功亏一篑。一个国家想要崛起,往往要付出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君主必须励精图治,战战兢兢,才能于长久的困顿中获得成功。而一个国家要走向破灭,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几个春秋,想当年强盛的大秦帝国,国运竟如此短暂;让中国皇帝引以为傲得天朝上国,不也在清朝外敌得炮火声中踉跄滚落历史舞台么?

做人如治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仅要努力争取有利于发展的外在资源,更要注意修炼内心,方能成就大业。

参考文献:

《史记》

《庄子》

《国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