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茶的歷史發展


淺談中國茶的歷史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茶的喜愛無可比擬,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竹,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之一。

現如今,茶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

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種植茶樹的國家

淺談中國茶的歷史發展


茶之為道,始於唐,盛於宋。茶事到宋代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全民共享。宋代茶業空前發達,茶飲成為國藝。較之於唐,宋代茶業和茶文化發展主要取得以下幾方面的成就:

1、茶葉種植生產地區和規模擴大化,產業重心向東南擴移,形成了建安等新興產茶中心,製茶技術更加成熟,茶葉出產總量和團茶、餅茶的品質大幅提升,同時出現向散茶、末茶過渡發展的新態勢。

這為全民普及和出口提供了基礎條件。自宋代起,如《夢粱錄》志:“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夫茶之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茶已融入宋代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鄰里親友間的“支茶”、“獻茶”等禮規,成為社會交往的民俗風尚。

2、茶業及其衍生經濟高度發達,成為國民經濟舉足輕重的部分和戰略物資。北宋時期汴京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史載茶葉經濟約佔當時其財政收入的5%。

汴京、臨安高度發達的城市商業和市民文化環境下,茶肆茶館業極度繁榮。宋朝廷加大茶政建設,先是設立與周邊鄰國互市交易的榷場,後於1082年正式設立茶馬司,一度在主要茶區推行政府壟斷的茶葉專賣制度,成為大宋財政重要賦稅來源。

同時對北方、西南等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茶馬貿易進行政府管轄和調控,如用川茶和羌人換馬,以備西北戰事。茶馬貿易制度和商貿網絡,不僅催生了邊茶(黑茶)和促進國際經貿文化交流,也成為宋政權調控與周邊民族國家關係的重要戰略手段。


淺談中國茶的歷史發展


3、湯社的成立,標誌著程式繁縟、法度嚴謹的中式文人茶道的形成。宋代點茶法的茶飲技巧高超,藝術化表演化,雅俗共享。

從宮廷茶宴到寺廟茶奉、都市茶館、市井攤檔、街坊茶禮,點茶、鬥茶、茶百戲花樣百出。清揚厲節的文人茶法、和敬清寂的寺院茶禮與市井大眾審美的世俗茶事,帝皇平民同樂,儒道釋三家共捧,競相風流。中式茶飲走完了從藥用、食用、雅玩、敬持的完整歷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儀式感和程式技巧要求極高的新茶法,也帶動了鼎盛一時的茶具製造業和手工業。

南宋時期,審安老人著宋代文人茶道用具的大成之作《茶具圖贊》,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器用的備盡心思的標準和要求,極大刺激了手工業和冶金業的發展,冶煉技術的提高為貴族階層出品奢華富麗的金銀玉作茶器;

同時也形成了全國性的陶瓷茶具生產網絡,特別是建州、吉州、四川等地,出現了規模龐大的專業陶瓷茶具生產基地,兼顧內銷和出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4、誕生了一批里程碑式的茶學專著,拓寬和豐富了陸羽《茶經》的文化內涵,把茶的社會功用提高到“不以時歲之舒迫而可以興廢也”的精神高度,為茶文化走向歷史巔峰和世界性傳播奠定了理論基礎。茶文化也成為偉大璀璨的宋代人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淺談中國茶的歷史發展


我國茶史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一、野生藥用階段。茶的利用始作藥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說是遠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農所發現,並用為藥料,自此後,茶逐漸推廣為藥用。但何時開始作為飲料,史料極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約》一文,曾提到“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等工作內容,這是茶用來飲用的最早記載。

二、少量種植供寺僧、貴族飲用階段。飲茶的習慣,最早當起源於川蜀之地,後逐漸向各地傳播,至西漢未年,茶已成為寺僧、皇室和貴族的高級飲料,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為經常。

三、大量發展階段。從晉到隋,飲茶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民間飲品。不過,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飲茶風氣在地域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南方飲茶較北方為盛,但隨著南北文化的逐漸融合,飲茶風氣也漸漸由南向北推廣開來,但茶風的大盛卻是在大唐帝國建立以後。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

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淺談中國茶的歷史發展


唐代飲茶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唐朝建立以後,社會安定,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使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大發展;

2、飲茶的興盛還與唐朝政府頒佈的禁酒令有關。由於人口的增長以及戰亂所造成的農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喪失,使得唐中期以後的糧食十分匱乏,而造酒卻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唐肅宗於乾元元年頒佈禁酒令,開始在長安禁酒,這便使許多嗜酒而不得飲的人轉向飲茶,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氣的傳播。

3、唐代飲茶的興盛與貢茶的興起、詩風的大盛以及科舉制度、佛教的傳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唐以前的飲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隨著飲茶的蔚然成風,飲茶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細煎慢品式的飲茶方式,這一變化在飲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勞應歸於茶聖陸羽。

宋人飲茶繼承了唐人飲茶方式,但比唐人更為講究,製作也更為精細,而尤為精細的是宮廷團茶(餅茶)的製作。宋代飲茶雖以餅茶為主,但同時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鑄茶、雙井茶和徑山茶,散茶尤為文人所喜愛。


淺談中國茶的歷史發展


在飲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為點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盞用開水衝注,再充分攪拌,使茶與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現乳狀,滿碗出現細密的白色泡沫時,便可慢慢品飲了。明清時代的飲茶,無論在茶葉類型上,還是在飲用方法上,都與前代差異顯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擴大,使之成為盛行明、清兩代並且流傳至今的主要茶類。

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綠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綠茶、花茶之外,又出現了烏龍茶、紅茶、黑茶和白茶等類茶,從而奠定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基本種類。

衰落階段。儘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茶葉有不少的寶貴經驗,併為世界各國發展茶葉生產作出貢獻,但由於解放前腐敗政治的統治,茶葉科學技術和經驗得不到總結、發揚和利用,茶葉生產在帝國主義排擠和操縱下,日趨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