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改革和保守?用子產為政的故事告訴你!

《論語》裡說,孔子聽聞鄭國的大夫子產死後,痛哭道:"古之遺愛也。"

《史記》裡說,子產執政二十六年,死後老百姓哭道:"子產離開我們,以後我們靠誰?"

一個執政者,能被知識分子和大眾同時愛戴,真不容易,他到底做了啥?

怎麼區分改革和保守?用子產為政的故事告訴你!

我們先來看《左傳.子產為政》裡的一段話:

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廬井有伍…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封洫是什麼?就是劃定田界,誰的田?貴族!照這麼看,子產為政,旨在立下壯士斷腕的決心,摧毀利益集團企圖兼併土地的慾望。

可你如果以為子產要打倒地主分田地,那你單純了。這段話裡還有"廬井"二字,廬井是什麼?就是井田,不是演《長城》那個景甜,古代八家廬舍為一田,故曰"井田"。

現在子產要以五家為單位向井田的人民收稅,你說這不給老百姓添亂嗎?所以大家起初把他恨得牙癢癢,弄了半天,你原來想一鍋端啊!

於是問題來了,一上臺就把人得罪光的子產,怎麼就能成為一代賢相,供後人瞻仰呢?

我們先說子產為什麼這麼做?三個字:井田廢!

怎麼區分改革和保守?用子產為政的故事告訴你!

春秋中後期,因為人口增長,加上封建制度的破壞,地主和農民大量兼併土地,致使土地疆界不清,子產這麼做,是要恢復周朝原來所定井田的格子線。

這麼搞沒幾年,大家又平均了,因為井田就是大家分一樣的田嘛。農民好比公卿大夫的佃戶,在格子線和稅收的管控下,貴族只能佔這麼多田,農民只能分這麼多田,佔的多的要分出來,佔的少的要平分,就這麼回事兒。

人類一旦平等,無貧富,無兼併,就都高興了。不患寡而患不均,說的就是這個。

然後子產鑄邢鼎,即把刑法刻在鼎上,公諸於世,這被包括郭沫若在內的許多學者認為是法家理論實踐的起點,所以子產是偉大的改革家。

通過上述分析,我問你:真是這樣嗎?

怎麼區分改革和保守?用子產為政的故事告訴你!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法家真正要做的事是"廢井田,開阡陌封疆。"也就是允許土地兼併,推行郡縣制!

子產定法,目的是用猛政維護舊制度。名為改革,實際是開歷史的倒車。所以孔子雖然批評鑄邢鼎,卻沒見他批評子產。

另外就是子產不毀鄉校,這已經是名典故了,誇讚子產肯讓老百姓聚眾講話,真是提倡言論自由的典範。

可你轉過來想,毀鄉校會發生什麼?老百姓關係疏遠,疏遠就容易離散,因此不毀鄉校依舊是為了保井田,把農戶綁在一起。

用"古之遺愛"評價子產一點也沒錯,不管寬政猛政,孔子和子產都是一類人。所以別看手段,看目的!

子產死後(BC522),鄭國多盜,大量離開井田的農民聚集萑苻之澤叛亂,萑苻遍野說的就是這個。

誰是真正的改革家?誰是冒改革之名走回頭路?歷史能說明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