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人物】 米衛東教授: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麻醉醫生

專訪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米衛東教授:麻醉學科的未來發展


摘要:麻醉科發展的當下和未來。


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奮鬥在湖北一線的麻醉醫生超過千人。對於一些危重病人的救治,人工氣道的建立是重中之重,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項救治內容,在這方面,麻醉醫生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的麻醉學科發展到現在已經有70年多的歷史,已經追趕上歐美髮達國家一二百年發展的步伐。這背後必然少不了幾代中國麻醉學人的辛勤汗水與智慧。


在2020年3月30日——4月3日期間,第四屆中國麻醉宣傳週如期舉行。今年的主題是:敬畏生命,關注麻醉——抗擊疫情勇擔當,重症救治我護航。


在麻醉宣傳週期間,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麻醉手術中心主任米衛東教授接受了米勒之聲等國內媒體的採訪。在採訪中,米衛東教授分享了他在麻醉科管理、麻醉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與觀點,也探討了分娩鎮痛等具體領域的議題。


【麻醉.人物】 米衛東教授: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麻醉醫生

米衛東教授參加08年汶川抗震救災留影

“麻醉”抗疫


在疫情前線,有很多的麻醉醫生參與到危重病人的救治。對於圍術期生命體徵的維護、併發症的防治,是麻醉醫生們擅長的工作內容,“因為我們平時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做這個事情、在練這個事情。在危重新冠肺炎病人的管理過程中,很多麻醉醫生做出了突出貢獻,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米衛東教授表示,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CAA)和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CSA)一起聯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1、在硬件方面,“我們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募集,進行了一些籌劃和支援,包括建立氣道的可視化器具和耗材的支持,氣管插管中安全防護使用的正壓頭罩支持等。儘管這些物資不是很多,但是我覺得對於前線的麻醉醫護人員在心理上是很好的支撐,他們知道全國的麻醉醫生、麻醉科護士都在支持著他們,使他們得到了很好的心理上的支持。”

2、CSA和CAA聯手建立了一個心理諮詢平臺,黃宇光教授利用他在政協的一些資源,有一些心理專家在平臺上就一線麻醉醫生、護士遇到的心理上的問題進行了很好的疏導,也很好地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

3、他們還開設了答疑平臺,“我們讓全國的麻醉醫生把防疫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提出來,在這個平臺上找全國擅長的專家進行答疑,對各地的防疫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撐、指導作用。”

4、中國醫師協會和中華醫學會第一時間組織撰寫了多篇防疫期間麻醉相關的專家共識與指南。其中,發表在國際麻醉學頂級期刊《麻醉學》雜誌的“新冠肺炎患者麻醉專家共識”,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發表後短短一週,文章點擊率達到12萬次,多次被引用,對國際抗疫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指導。

5、開設新冠防疫的線上培訓活動,利用醫師協會基層培訓的網絡平臺,開展了為期一週的新冠防疫知識培訓。獲得了國內同行的高度認可與關注。數萬人次參加了培訓與討論。

6、做好麻醉防疫工作的社會宣傳。利用新華網、健康報及各類專業網站和公眾網站,對麻醉學科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進行了大量宣傳。使社會能夠更多地瞭解麻醉學科、支持麻醉學科的發展。

在新冠肺炎的治療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對重症醫學隊伍的需求很大。同理,在將來出現一些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如地震)或者其他傷亡規模較大的特殊事件時,社會對重症醫學的醫生,還會出現需求量極度增加的情況。而麻醉醫生團隊,正是這個重症救治團隊的天然後備力量。

“因為我們平時在臨床麻醉工作中就是在治療重症的患者,特別是一些高齡、危重的患者加上手術打擊,本身呈現一種危重的狀態。麻醉醫生每天都在救治這些患者,我們其實是在生命救治方面具有很強的理念、知識和技能。”

米衛東教授認為,“麻醉學科如果想成為一個真正在臨床麻醉、疼痛管理和重症治療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結構的學科的話,麻醉重症監護病房或者是重症監護室的建立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建立、管理好“麻醉後重症監護病房”,使得麻醉醫生真正可以在整個圍術期(術前、術中、術後)治療管理患者,同時也使麻醉學科成為被社會認可的、貫穿圍術期始終的危重症救治學科。

【麻醉.人物】 米衛東教授: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麻醉醫生

米衛東教授參加08年汶川抗震救災留影

麻醉科的管理經驗


2019年12月,衛健委下發了麻醉學科能力建設指南的文件,內容涉及了麻醉重症監護病房的建立,包括病房建設、人員配備都有很詳盡的描述。“我希望全國的麻醉學科能抓住這個機會,也抓住社會對重症醫生的需求,加上政府文件的指導,儘快地把各醫院自己的麻醉重症監護病房建立起來,這樣對我們的學科發展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米衛東教授覺得,要趁著社會對麻醉學科和醫療發展的需求,建設好麻醉學科的“三條線路”。麻醉科是一個平臺學科、樞紐學科,支撐著諸多的其它兄弟科室的發展,所有外科的專科、大部分的內科專科現在都需要麻醉學科這個平臺支撐。

他分享了何為這三條線路,以及如何到達:

(一)中央手術室。

中央手術室是傳統的一條線路。圍術期醫學的概念就有麻醉門診、中央手術室和麻醉後重症監護病房。這條線路給它串聯起來,就是病人術前的優化和病情的準備,實現前期的一些干預。在術中,中央手術室進行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管理生命體徵、維護生命安全。在術後,麻醉後重症監護室對圍術期併發症進行防治。“這條線路是一個經典的、比較完善的一條線路。”

(二)日間手術中心。日間手術是當下臨床醫學和中國整個醫學發展過程中需求量特別大的一個領域。在歐美髮達國家,日間手術基本佔到了每天手術量的一半甚至是70%。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很多手術都可以在微創的情況下去實施,“因為現在腔鏡技術普及非常廣”。米衛東分享道,以前做膽囊手術,創傷非常大,現在腔鏡下膽囊手術,半小時結束,比切闌尾都簡單。像這種手術,日間手術都是可以完成的,耳鼻喉科的、婦產科等等好多科室的許多手術都可以日間手術的形式去完成——就是病人從住院到出院不超過24小時或者不超過48小時。“這個日間手術未來在中國也會開展得非常廣泛,國家衛健委對這方面正給予大力的推進,社會對這些日間手術的開展也有很大的需求。”

而要想建立好自己的日間手術中心,米衛東教授認為這個脈路也是由術前、術中、術後組成。

“術前肯定是麻醉門診對於日間手術病人的風險、併發症、是否適合於進行日間手術,進行評估、及術前準備。日間手術中心是有別於中央手術室的一個平臺,在日間手術中心我們開展各種各樣的日間手術。”

術後,有日間手術的病房,他覺得“日間手術病房應該由麻醉科來管理,因為日間手術從入院到出院應該是在24小時以內。手術結束以後,這個病人是否適合離開醫院、離開病房,回到家中或回到其他的康復醫院進行康復,最關鍵的是一個安全的把控和評判。”而這種安全的把控和評判,與麻醉管理更加相關。

(三)無痛診療中心。米衛東教授認為,這個平臺的建立與中央手術室的概念是一樣的。“術前,對患者進行麻醉評估,併發症評判;在無痛診療過程中,進行麻醉的管理、生命體徵的維護;術後,在無痛診療中心的恢復病區,進行生命體徵的管理、併發症的防治,病人可以接受各種檢查,良好恢復然後安全離開醫院。”

米衛東教授表示,以上3個平臺並不難於建立和管理,而且都能夠為醫院帶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你可以想象中央手術室應對大的手術,日間手術中心應對微創的手術或者是適合於日間進行的一些手術,無痛診療中心適合進行無痛診療檢查患者。”

“我覺得這個發展模式值得我們麻醉學科的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各醫院麻醉科的主任很好地去思考,然後向你們的院長去推薦。如果將三個平臺建立好,麻醉學科必然會受到重視,也會給麻醉學人帶來良好的發展空間” 他說。

【麻醉.人物】 米衛東教授: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麻醉醫生

米衛東教授參加08年汶川抗震救災留影


分娩鎮痛的進展


從近一千家試點醫院來看,2017、2018、2019年這三年每年這900多家試點醫院分娩鎮痛比例增加都是10%左右。2018年,衛健委開始推進分娩鎮痛的初期佈置,比如下發一些通知、遴選一些分娩鎮痛的試點單位,在2019年,試點單位平均的分娩鎮痛的比例已經達到了50%,米衛東教授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數字。

另外一個統計數字,900多家試點醫院並沒有因為分娩鎮痛的增加而降低剖宮產的比例,米衛東認為,“各醫院在選擇剖宮產時有諸多原因,產痛可能是一個影響因素之一,其他方面的影響也值得我們去分析。將綜合的因素調控好了,分娩鎮痛的開展,降低非指徵性的剖宮產的比例,這些目標才能實現。”

米衛東教授分享了另外一組調查數據,“很多省市它的分娩鎮痛的收費已經很好地落地了,像天津、浙江、北京等省市。”分娩鎮痛的合理收費是促進技術開展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這個試點工作推進一年左右的時間,也引起了各省市衛健委的高度重視,他們也在力推這個項目的收費的解決。”

他表示,過去一年的時間,分娩鎮痛工作委員會基本上在全國各省市都進行了分娩鎮痛的巡講,還舉辦了很多的技術培訓班,“這些理論知識的宣講、技術的培訓對於這個技術的開展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動的作用。”

“在900多家試點醫院,特別是一些規模比較大、水平比較高的試點醫院,已經在各地進行了相應的培訓工作,這一點還是十分重要的。”米衛東教授認為,全國醫院數量眾多,僅靠一個工作委員會來推進分娩鎮痛,時間和力度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動員起發展較好的醫院成為一些培訓的中心或者技術普及的中心,帶動周邊的其他醫院一起開展,達到遍地開花的效果。

受疫情影響,原計劃在今年3月18號舉行的分娩鎮痛試點醫院的會議也不能按時召開。米衛東教授表示,接下來將會推進線上工作,“我們可以利用線上的平臺繼續做一些分娩鎮痛的技術培訓、分娩鎮痛過程中一些管理要點的研討、一些有可能出現併發症的防治等等,這個我們已經佈置了。到時候不管是試點醫院也好或者是非試點的其他醫院,只要有意願去推廣這個技術、開展這項技術,都可以參與到這項培訓中去。”

麻醉人才培養的癥結

據統計,中國目前的麻醉科醫生在10萬人左右,年增速在6%左右,但這個比例仍然滿足不了中國大陸手術量和麻醉量的增加。根據衛健委統計的數據,麻醉量每年增加的比例在10%左右。

另外,從麻醉醫生與人口基數和外科醫生的比例的角度看,依舊是稀缺的狀態。麻醉醫生與14億的人口相比是萬分之0.65,而歐美國家這一數據在2·3。與外科醫生的比例在1:5以下,而歐美這個數據在1:3。

面對這樣的人才缺口,米衛東教授覺得,如果要吸引更多年輕人從事麻醉,必須改善兩個方面:一是提高麻醉學科的社會認可和認知,就是社會地位提高和經濟收入的提高。

“如何提高這兩點就需要做很多具體的工作,不管是社會宣傳還是跟社會管理部門溝通,讓他們認識到麻醉學科的重要性,提高相應的收費、提高相應的經濟回報,一環扣一環,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兩點解決好了,是我們麻醉學科發展壯大非常重要的關鍵點。”米衛東教授說。

中國麻醉學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現實且不亞於人才缺口的問題。根據調查,中國9萬多麻醉醫生有一半是在三甲醫院,有一半在二級和二級以下的醫院,4萬5千在三級醫院,4萬5千在基層。而基層醫院麻醉學科的整體實力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很多麻醉科的主任都是初級職稱,有的學歷可能連本科都不是等等這些現象都存在。另外還有很多的麻醉醫生在成為專科醫生之前沒有受過基礎的培訓,實際處理病人的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米衛東會長觀察到。

他認為,解決目前現有的麻醉醫生的量和質的問題,繼續教育特別重要。米衛東教授表示,“”臨床麻醉醫生應該有系統、經常的培訓,經驗交流等活動都非常重要。

對於未來,如何補充優秀的麻醉醫生,在他看來,需要有規範化的住院醫師培訓和規範化的專科醫生培訓,“醫學生大學一畢業選擇麻醉專業的時候,就一步一步地把他作為一個能成為優秀的臨床麻醉專業人員這種方法去進行培養,麻醉醫生就出來一個是一個,整體水平也會比較高一點。”能力源於量,能力也源於質,質和量都到了一個位置以後,能力提高就到了一定程度,就能滿足一定的需求。

【麻醉.人物】 米衛東教授: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麻醉醫生


米衛東 教授

中華醫學會麻醉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麻醉手術中心主任


採訪:米勒之聲 米江

整理:米喳(mlzs2025),米江

審核:米喳(mlzs2025),米衛東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