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孔捷為什麼對授少將軍銜這樣不滿?


《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孔捷為什麼對授少將軍銜這樣不滿?

在《亮劍》尾聲部分,我軍實行軍銜制,李雲龍、丁偉、孔捷都被授予少將軍銜,為什麼他們三人都對授予少將這麼不滿?

授銜的時候,正是李雲龍、丁偉、孔捷在軍校學習,三人都被授予少將,就連丁偉這樣比較有內涵,有修養的都立刻七個不服,八個不爽,就更別說老李、老孔那哥倆了。

李雲龍、丁偉和孔捷的情緒並非空穴來風,也是從側面反映了1955年實行軍銜制的真實情況。在授軍銜這件事上,高層有許多情況和因素需要考慮、平衡,一碗水完全端平不太可能,確實有許多人在授銜時被評低了,

也確實有人因此而鬧意見,不過這不是爭個人待遇,更多的是爭個面子,好多一起革命多少年,一直彆著苗頭拼戰功炫戰績的老戰友突然在軍銜上高了自己一級,那不就是說明他比自己成績好、戰功高嗎?!這張老臉還要不要了?這人還做不做了?

1955年人民軍隊授銜時,二野的王近山將軍和四野的鐘偉將軍就對授銜表示過不滿,而《亮劍》李雲龍的人物原型,偏偏就包含或濃縮著這兩位將軍的歷史故事,所以李雲龍、丁偉和孔捷的舉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孔捷為什麼對授少將軍銜這樣不滿?

王近山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入黨,到解放戰爭期間與陳賡、陳再道、陳錫聯、楊勇等將軍一起,都是中原野戰軍的主力縱隊司令員,就戰功而言確實不分伯仲;中原野戰軍1949年初整編為第二野戰軍及三個兵團時,陳賡、楊勇和陳錫聯分別擔任兵團司令員,而王近山則是兵團副司令員。

授銜的結果是陳賡為大將,楊勇和陳錫聯為上將,這三位兵團司令也就罷了,原二縱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陳再道也是上將,而王近山被授予中將,“王瘋子”當然不幹,這不是追求什麼“高官厚祿”的事情,而是涉及到軍人的榮譽問題。

在《亮劍》劇中丁偉曾經提到同樣是縱隊司令的“陳大麻子”授了中將,並且表示大為不服。小編最初一直想在第四野戰軍裡尋找“陳大麻子”的歷史原型,但如今看來,原型更應該是二野的陳再道將軍,不僅因為陳再道歷史上確實有“陳大麻子”的綽號,更重要的是,王近山不太平衡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就出在同是副兵團級的陳再道將軍身上。客觀的說,從戰功來說,兩位將軍確實難分高下,陳再道也是第386旅(副旅長)出身,“再道之勇”名冠三軍,抗戰期間兩個人都兼任過二級軍區司令員。

《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孔捷為什麼對授少將軍銜這樣不滿?

丁偉對“陳大麻子”授中將大為不滿


兩人的區別主要在於資歷,陳再道1926年參加革命,最關鍵的是參加了1927年11月的“黃麻起義”,這是紅四方面軍建軍的里程碑事件,遺憾的是王近山履歷中沒有這一條。評定軍銜時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太多,除了戰功,資歷也是考慮的重要因素。王近山的不理解,我們應該可以理解。

鍾偉將軍則是東北野戰軍最後一個組建的主力縱隊第12縱隊司令員,1949年3月東野改稱第四野戰軍時改編為第49軍,鍾偉任軍長。而在1955年授銜時,其餘11位縱隊司令員最低的都是中將,李天佑、韓先楚、黃永勝等則是上將,而只有鍾偉被授予少將,這事換誰誰也不幹,從白山黑水到三湘兩廣,鍾偉將軍的確戰功赫赫,是四野名將中的後起之秀。

《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孔捷為什麼對授少將軍銜這樣不滿?

李雲龍、丁偉、孔捷對授銜大大牢騷

問題還是出在這個“後起之秀”上,鍾偉原來曾經是東野2縱第5師師長,直到1948年成立第12縱隊時,最初是被考慮擔任縱隊副司令員,確實與其它主力縱隊司令在職務資歷上有些差距。鍾偉則以“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魄力,最終讓林彪直接擢升為12縱司令員,有點超常規提拔的味道。而鍾偉將軍也是1929年入伍的老紅軍,資歷也並不差,既然躋身縱隊司令員行列,惟獨自己是少將,自然心中難平。

實際上,關於鍾偉的評銜略低,軍委也是清楚的,後面一直按照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使用的,1957年出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就是主席親自提名,這是很明顯的“低銜高配”。第三野戰軍也有一位參加過“黃麻起義”的兵團副司令員王必成中將,也是1955年授銜時比較委屈的三野縱隊司令員之一,與王近山情況類似。

《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虛構的人物,討論他們的合理軍銜是沒有意義的,劇中這一橋段是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描述了一段真實的人民軍隊歷史,所以這三位在劇中獲授什麼軍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們瞭解,確實有幾位開國將軍在軍銜評定時不太合理,這事本來就很複雜,不可能盡善盡美,也難怪主席戲稱“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