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平乐#看宋朝时赵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最近以宋仁宗一朝为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中,与以往热播的以明朝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不同,剧里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并不像明清剧里的皇帝那样乾纲独断,即使在太后死后,依然受大臣们的掣肘,不能万事由心。

即使在后宫问题上,宋仁宗赵祯也受到大臣们的诸多限制。废郭皇后时,台谏官员在皇帝寝宫门前集体进谏,不过得到了宰相吕夷简支持,方可顺遂。试图立商人之女陈氏时,则被上下反对,所以未能如愿,后来不得不立身世名声俱佳的曹氏为后,曹氏容貌并不出众,所以并不受宠爱,所以《清平乐》里的那句“貌丑不至惑君”倒也符合历史。


从#清平乐#看宋朝时赵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真正受到仁宗宠爱的是后来的张氏虽然受宠,但也不能为所欲为,不仅晋封皇后没有希望,甚至连其伯父张尧佐晋封宣徽南院使这一虚职的事也因遭到台谏官的猛烈攻击而作罢。张氏死后,仁宗用皇后之礼发丧,担心受到反对,等到治丧的第四天才突然宣布追册贵妃张氏为皇后。

以仁宗为代表的宋朝官家们为什么这么迁就这些大臣呢?宋仁宗孙子真宗时,耿直的文彦博一句话将其毫无粉饰地讲了出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和皇家共天下的是士大夫而不是百姓,也包含有士大夫和皇帝共有天下,天下非赵官家一家一姓所有。

另外,宋朝时的中央官制设计,同样不似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那样万事裁决于君上,在制度上,宰执们依然拥有一定的权力,皇帝不满意时,可以罢相,却无法直接插手干预。

下面,我们就从《皇权共天下》里了解一下宋朝皇帝是如何与那些士大夫们瓜分中央权力,共治天下的。


(一)宋朝政府原始组织架构

宋代继承了唐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等中央官制。

中书省在宫内,门下省和尚书省均在宫外,后两者不再干预朝堂政事,唯独中书省直接领政事。

宋朝又有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两个机构。“中书门下”是宰相办公的地方,又称“政事堂”,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平时简称“中书”。最具大权的宰相就是从中书省输出,但是宋代较前朝不同的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一直处于空缺状态。

北宋初年,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参知政事也被称为“执政”,这是宋太祖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当时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的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就曾任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的举措。

同时,宋初宰相权力分为了三个部分,简单说来,中书治民,枢密治兵,三司理财,共同执行宰相职权。一面分化相权,一面又加强参知政事的地位,使其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集中。鉴于宋以前各个朝代宰相专断国家大权的乱象,宋代宰相的军事、财政、人事权都被剥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相权。在整个宋朝,宰相一律站而论政,相对于之前的“坐而论道”,备受尊崇的宰相地位大大被降低。以“尊王”为主体,宰相在宋朝初期为了表示拥戴君主的态度而谦卑不坐,往后逐渐演变成了“君尊相卑”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除了以上官职的划分,还出现了特有的差遣制度,致使宋朝真正管事的集中在差遣官内,其余各司的长官官职只用来领取俸禄、显示地位而已。

宋朝本身用得是重文轻武的治理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制的弊端越发暴露出来,冗繁、重叠、庞大的官僚机构,给国家财政带来极大的负担,机构运行不畅,效率低下,影响政令运行和统治的顺畅。加上皇室侈费,冗兵日众,以及军事上对辽、夏用兵所需,这一切已使宋朝财政入不敷出。这又反过来影响到统治的稳固、机构的运行与军力的增强。改革庞大的官僚机构已势在必行,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改革官制、挽救国家的呼声。


从#清平乐#看宋朝时赵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二)元丰改制

宋初,三省六部诸寺监这套中央行政机构中存在官员众多、名实不符等弊端。到了宋朝中期,神宗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开始着手对官僚机构进行改革,这期间的机构调整史称“元丰改制”。

此次改制的核心是以保留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的二府制为前提,恢复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中各长官的实际职权。政事堂依旧是宰相、执政的议事办公处,而原来代掌三省的部分职权又重新纳入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因此恢复中书取旨、门下复审、尚书执行的定制。

新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参知政事的名称取消,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原来被削弱的相权得以恢复。致使北宋徽宗时期,奸臣蔡京先后四次任相,一年之内从尚书左丞升迁为尚书右仆射(次相),再到尚书左仆射(首相),执政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并自称“太师”,且在任期间大肆贪污,搜刮民脂民膏,祸乱朝纲。

除了三省实权的恢复,三司的实权也得到了恢复。三司作为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三司沿袭唐代。由于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到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因为宋初沿用唐制,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属于独立机构。


(三)枢密院官职

枢密院长官的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宋初,为革除五代时武人跋扈的恶习,防止宰相专擅朝权,不使一人同掌文武大权,设立了枢密院,以主全国军事政令,与政事堂对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元丰改制时,有人提出废枢密院,但皇帝未采纳,只是做了一些调整,把一小部分职权归到兵部。政事、军事关系密切,不是能分得很清的,政、军分离,有利于集权,却不利于国事。元丰改制后,专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官称。宋朝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

但是北宋的枢密使与中书的关系极不正常。枢密使每次上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奏,所言却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这显示出两职之间为了互相牵制,独自上报军政而造成的贻误军国大政的弊端。原本的二府制度在宋初因相权的削弱,虽然造成冗官现象,但是整体上奸相当道祸乱朝政的较少。

元丰改制后,二府制得到保留,相权也得以回升。在中央机构的“二府制”中,宰相主持政事,枢密使掌兵,一旦奸臣当道,国家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制约。所以当权倾朝野的蔡京和童贯狼狈为奸时,国家必然是一片混乱。


(四)三衙

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

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共计九员,作为三衙统兵官。三衙管辖全国的禁军,侍卫马、步军司还在名义上管辖各地的厢军。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夫兵变。

二府三司三衙对北宋前期皇权的集中颇为有用。二府下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衙钳制枢密院,四者鼎足而立,彼此制衡,使得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神宗改制后,各大官职实权得以恢复,在另一层面上也导致奸臣之间有机会沆瀣一气,把持朝政。

从宋朝复杂的中央官制就可以看出,宋朝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在一点点分散宰相的权力,大幅度降低武将的权力和地位,以免出现第二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总体而言,皇权和相权依然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