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量》:五大變量撐起的中國趨勢?

《變量》:五大變量撐起的中國趨勢?

或許是在高校工作的原因,讓我們對社會的發展缺失了敏銳的觸覺。

彌補這種缺失的,唯有讀書和實踐,而讀書可以說是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

週末,花了一早上的時間看了何帆老師的2019年年度新書《變量——看見中國社會的小趨勢》,一本在邏輯思維的年度演講中極力推薦的一本書。

按照百度的定義,變量來源於數學,是計算機語言中能儲存計算結果或能表示值抽象概念。在一些語言中,變量可能被明確為是能表示可變狀態、具有存儲空間的抽象;但另外一些語言可能使用其它概念來指稱這種抽象,而不嚴格地定義“變量”的準確外延。

何帆老師用“變量”做書名,其目的或許就是要探尋2018年中國社會中出現的可變狀態,而這些狀態有的雖然可能不太起眼,但隨著時間的演變,或許會對中國的社會產生天翻地覆的影響。這或許也是何帆老師想通過自己的“鷹眼”來告訴大眾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

在這本書中,何帆老師給出了他發現的五個變量:“大國博弈、技術賦能、新舊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這五個變量中,有的已經有了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而有的還處在社會的底層,等待著更多的“長大”的機會。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受最深的並非是這5個正在或者即將影響中國社會的“變量”,因為這些對我確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我印象最深的三點,就是:看世界的視角、人民的力量和教育的本質。

看世界的視角問題

在書的開始,作者給出了兩種看待事物的方式:一種是河流一樣的縱深方式,也就是歷史發展史的方式。無疑,這是打造歷史鉅著的最直接的方式。從書中透出來作者的想法,就是要寫一本中國今後30年的發展史的鉅著,而作者本人,是作為見證者、親歷者的角度去描述。雖然本書沒有采用這樣的敘事方式,相信如果他的30卷真的能夠完成,按年聯繫起來,勢必就是這樣的模式。

第二種的方式是觀察樹的方式,即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描述方式。這是本書特別認可的方式,其實也是平民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我們每天的生活,原本就是這兩種方式的綜合。通過網絡,瞭解了世界上發生的大事,走出屋外,親身感受到身邊發生的小事。這些大事和小事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在本書提出的五種“變量”中,大國博弈,是遠離我們的大事,所以作者“限於篇幅,略去”,而後四者,均是通過當事人的親身經歷,感受到變化的力量,作者以採訪為線,將不同的場景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如親歷一般,這才是這本書真正的高明之處。

人民的力量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的,更是平凡人的不平凡的故事。正是一個個平凡的人,造就了一個個傳奇。

在“技術賦能”一章中,極客無人機從城市走到了新疆的棉地裡,除了技術本身,更是想通過技術體現自身價值的勞動者造就的事蹟;成千上萬無人機打造的“秋收起翼”,正是極客人和棉農攜手打造的新的生產方式;在酒店機器人送餐服務的時候,無不體現著設計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新舊融合”一章中,令人感動的,並不是新舊技術的碰撞,而是與汽車對話的人的執著與創新海爾人的堅韌,其實沒有了一些,融合根本就是一場夢;

在“自下而上”一章中,更是一個個卑微者的拼搏精神讓東莞沒有墮落,義烏生機勃勃,最打動我的,就是那一句“小企業者什麼時候容易過?”,如果說大企業能帶來高利潤,但船小好調頭,正是千千萬萬創業者日思夜想不斷掙扎才能在殘酷的市場中生存下來最主要的力量源泉。

在“重建社群”中,更是一個個勞動者“第二種人生”的體驗。為什麼在他們的“第一人生地”沒有和諧溫馨的社群,因為充滿了競爭,充滿了生存的壓力。而在第二種人生的體驗地,才有了久違的舒心。這不是社群的功勞,是人生的需求,是敞開心扉真善美生活的必須。

從這四個小變量中,無不體現著當下人們面臨的生活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正是心中有夢,他們的行為才構成了一個個變量,推動這社會的巨輪不斷前行。

教育的本質

作為教育者,最關心的莫過於書中講到的留守兒童社群了。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這或許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但書中的學校,恰似是一個教育領域的“世外桃源”,幾乎沒有參與到現代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落。這樣的社群,一定教出的是心思單純的孩子。但是這樣的理念,不用說是在大城市,就是在高考能觸及的地方,還能不變味嗎?我是有著深深的擔憂。

或許是看多了留守兒童的不堪,人們對這樣的兒童教育方式有一些憧憬,作為教育者本身,我也希望這樣的理念能在孩子的心裡紮下了根。在自己孩子小的時候,也曾有各種美好的夢想。

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競爭越來越激烈,有一些夢想也就成了夢,想都不會再想。

前面四個變量,大國的碰撞,新老行業的更替、技術領域的賦能,包括自下而上的發展城市,那一個不是一場血淋淋的經濟戰爭,映射到老百姓的頭上,不是一場生存之爭?僅有美好的理想是不夠的,或許這也是溫馨的社群只有在人們“第二人生地”才能重建吧。

希望隨著技術進步,我們能夠進入“第二人生地”的物質和經濟世界,這樣社群的美好,人性的光輝就會體現在每一個勞動者的身體裡。

正如作者所說:“從雲到雨的科學原理是一位比您小30多歲的蘇格蘭科學家約翰·艾特肯在880年發現的。雲裡面含有水汽,這些水汽只有遇到了塵粒才能凝結成水滴。這些塵粒被稱作凝結核。”“形成一個社群,需要有活躍人物充當‘凝結核’,才能實現從雲到雨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