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三好”校長

一校之長,責任重大。我體會,做個好校長,付出智慧、辛勞與汗水要體現在“三好”上——

當好“精神教練”。校長首先要塑造好自身“精神”形象,高舉旗幟走在前面而非緊握鞭子跟在後面。除了主動敞開心扉傾聽教師的悄悄話,廣泛接納群體智慧,還要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和教師一樣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好校長思維應該是:在第一線能更多聽到教師的建議和呼聲,及時解決問題,是無聲的精神教練。筆者擔任業務校長時一直任教高年級語文,有的學年還兼任班主任,教學管理與自身教學兩不誤。雖然忙碌,但過得充實、有意義,教師看在眼裡,動在心上。擔任校長後,我還一直兼課,有教師因病因事請假,我就主動頂上。在我的影響下,一直被教導主任看作“煩心事”的代課安排變輕鬆了。

當好“文化傳人”。 一所好的學校必然是一個好的“文化場”,學校管理說到底是一種文化引領。興許我們也接受了文化管理的信息,但在具體運用時往往剛性多餘、柔性不足:將文化寫進計劃、牆上掛掛者有之;將文化作為標語口號、顯目處張貼者有之;將文化當作口中金牙,裝飾門面者有之,但考量教師和學生的幸福指數,也許就大打折扣;檢驗文化的牽引力,也許事倍功半。我在一所薄弱學校當校長時,初步整頓穩定秩序、爭取大多數之後,在全校教師中開展了“我的師德箴言”徵集評選,精選出有針對性的製作成文化標語張貼在校園。同時舉辦“身邊的感動”主題徵文,發動師生用飽蘸深情的筆觸敘寫身邊的優秀教師。在學校工作螺旋上升後,發動教師代表、熱心家長、社區幹部根據學校辦學歷史與願景,討論學校文化元素,提出“創造令學生終身回味的幸福教育”辦學主張,彰顯併發揮了文化的力量。

當好“教科研員”。好校長會鼓勵並指導教師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在一些中小學,大力提倡的都是拼時間、拼作業、拼考試的“拼命三郎”精神,教師難得有閒暇,滿腦子就是上課、補課、改試卷,用這種機械甚至麻木的敬業去面對充滿規律卻要探求規律的教育生活,委實會讓教育蒼白。一個好校長自然要用心引領教師做足研究,與教師一道用思想快樂行走。我在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當校長時,針對圖書資源豐富、功能用室寬裕的實際,成立了“教師讀書俱樂部”,有閒暇你就來,想讀就來讀,時間上不做硬性規定,也不要求寫讀書筆記多少多少字。在教師讀書熱情日漸高漲時,我又作出“你讀書,我買單”的決定,教師感覺對自己專業成長有用的書,俱樂部缺乏,可以自己購買、學校報銷,這在當時引起一番議論。結果,讀書充實了教師的閒暇,聯繫教育教學實際的“問題”自然而然多了起來。“問題”即“課題”,課題研究也不再那麼玄乎了。

做個好校長不是高不可攀,關鍵一靠思想,二靠行動。

(作者系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06日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