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戰爭四起,這是一個大爭時代,但同時又是我國曆史上思想炸裂的黃金時代,也是奠定我國古代社會基礎的時代,是古人意識形態的轉折點,毫不誇張的說,春秋戰國時代,是華夏文明在歷史長河當中繁衍生息的根本。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春秋時代是建立在思想解放之上的,最突出的當屬諸子百家流派的百家爭鳴,十家九流的各種學說,在那一歷史時期相互碰撞,綻放出了許多的火花,他們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同時也給了很多國家明確的治國之道,堪稱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思想解放時代。

到了戰國時代,整體局勢是以戰爭為主,各大諸侯國之間的群雄逐鹿,將華夏文明推向了統一的歷史進程,在這一歷史時期,春秋時代的思想主張也體現出了很大的作用,各諸侯國都有自己推崇的主流學說,把他們的發展也建立在不同學說的思想之上。

雖然這樣的情況,讓春秋戰國時代變得十分混亂,但我們從混亂之中卻可以尋找到許多的真理,也能夠感受到那一歷史時代華夏文明的發展潮流,同時也因為紛爭才有了更加適合古代歷史發展的制度,這才將華夏文明推向了一個更加輝煌的歷史時代。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春秋戰國時代,法家學說在諸子百家流派中脫穎而出

那麼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家的救世方式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以春秋戰國時代最終的結束來看,法家在戰國時代的舞臺上擁有著比較崇高的地位,那麼它又是憑藉什麼在諸子百家當中脫穎而出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各大家的救之策,到底是什麼?在豐富多彩的學說和主張中,法家學說到底具有哪些優勢?

  • 戰國時代,儒家並沒有成為主導思想

我們先來看一下春秋戰國時代,佔據主流的儒家、墨家、道教、法家等四家,都有怎樣的觀點?儒家在我國整個古代社會發展中,都佔有崇高地位的;但儒家真正的成為治國指導思想,真正佔有主導地位的是在漢武帝霸主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所以,戰國時代的儒家其實沒有很大的表演舞臺。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那時候的儒家最重要的觀點其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孔子的克己復禮和仁義道德,另一部分則是孟子主張的王道。其實,無論是孔子的觀點也好,還是孟子的觀點也好,他們的著力點在於以道德來控制一個國家,在於自下而上的進行改善。

儒家強調以德治國,遵守周朝禮樂制度

孔子的克己復禮是建立在西周的統治制度之上的,希望各大諸侯國能夠安穩和平的發展,能夠嚴格的遵守西周遺留下來的禮樂制度,不要有任何僭越的行為,同時他還推崇道德的力量,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們都能夠有著比較高尚的品德,那麼國家的治理就會變得相對容易。

而孟子的王道幾乎也是立足在這之上的,在孔子的觀點上更進一步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在於孟子見梁惠王和梁襄王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國家能夠從百姓的養生喪死等各個方面進行改善。

君主拿出絕對的仁義道德去面對百姓,讓百姓們活在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當中,讓他們不愁吃不愁穿,讓他們生有所存、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那麼社會的不確定因素就會大幅度降低。其實,儒家是希望通過循序漸進的王道政策,來讓一個比較紛亂的時代回到安定的環境當中。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 道家推崇無為而治,君主不能太多幹預社會發展

道家則是推崇一種無為而治的方式,需要重點強調的是,道家所推崇的這種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在道家的觀點當中,無為而治是一種無所為,同時又無所不為的治國形式,並不是說,要所有的人都待在家裡什麼都不幹,而是說君主不能夠太多的去幹預社會的發展生產,不能過多的去幹涉平民百姓們的決定,以免影響他們對於生產力的創造。

事實上,我國古代歷史上很多的盛世,都是在老子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之下創造的;“無為”這兩個字的解釋就是不妄加作為,要遵循客觀規律而為;而這種觀點立足在戰國時代,就是希望君主不要太過於將著力點放在提升國家實力上,不要拔苗助長,不要太過於企圖拉開國與國之間的發展差距。

道家的無為強調,將國家的發展生產歸還到歷史規律當中,遵循客觀事實來統治國家,如此以來就沒有對於利益的太多追逐,自然就會讓以利益紛爭為主的戰國時代,變得相對平和;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由利益紛爭而引起的戰爭。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 墨家兼愛非攻思想,比較草根化,平民化

而墨家的思想是比較草根的,因為墨家的大多數人並不像儒家人那樣,本身就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所以墨家的思想也是比較平民化的,主張的是兼愛非攻,延伸來看就是提倡人人平等,提倡臣子的所得向團體貢獻,反對戰爭,反對通過壓迫性的手段使國家臣服,同時提倡人們繼承前代人的文化。

其實從這一點上來看與儒家的觀點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比較貼和孔子的克己復禮;上述的敘述來看,這三家雖然並不是擁有完全相符的觀點,但他們的立足點都基本類似,相比於這三家,我們接下來所是到的法家就是比較客觀,比較現實的了。

法家講究規矩,以法律來約束人們行為

法家講究的其實只有兩個字,那就是規矩,他們認為沒有規矩就不足以建立一個完整而且秩序良好的國家,主張在整個國家內部訂立法令,訂立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讓人們對自身所擁有的權利以及所承擔的義務有一個明確的認知。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法家讓他們瞭解各個階層的人需要做什麼樣的事情,其將法律當作是一種強制性的手段來進行約束,將所有人規劃到一個明確的框架之下,給社會發展一個比較完整而有力的秩序,是以法治國的思想誕生的源泉。

以上就是在戰國時代最著名的四種主流救世形式,如果我們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四種主流學說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以及閃光之處,但在戰國時代進行思想碰撞的時候卻發現,在法家的觀點面前,儒家、墨家和道家的治國觀點並不佔優勢。

法家思想脫穎而出

崇尚王道的燕國,在整個戰國時代算是最為弱小的國家,道家和墨家並沒有正式的登上哪一個國家的政治舞臺,而以法治思想為中心實施了商鞅變法的秦國,卻成為了最終一統六國的存在。因此,當這四種思想作用在戰國時代時,所表現出來的優缺點是截然不同的,影響力也是不可相提並論的,那麼,法家是憑什麼在戰國舞臺上戰勝其他學說呢?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其實法家的最大特點在於,並不過多的相信道德的力量;我們上面所說的儒、墨、道這三家學說,在戰國時代都可以說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儒家主張仁義道德,主張從百姓的養生喪死等方面出發來治理國家;墨家反對戰爭,提倡人人平等;道家則是希望君主不要過多的干涉國家的發展,讓國家能夠遵守客觀規律自由發展生產。

儒家、墨家、道家治世方法都是建立在安定外部環境基礎上

但這三種學說,或者說治世方法,都建立在有一個安定的外部環境的基礎之上,如果國內的百姓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沒有辦法保障,那麼又憑什麼要求他們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為其他人著想呢?

人從根本上來講,是有太多不確定因素的,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絕絕對不能只靠道德,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道德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德才兼備的人畢竟是少數,不可能一個國家的所有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一旦遇到那種無德無才的人呢?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 人性是複雜的,單純的道德是無法約束的

當道德無法約束他,而這個國家又沒有其它的手段能夠去約束他,難道要通過要求其他人以德報怨來解決矛盾嗎?同時,戰國時代又是一個天下大亂的年代,紛爭本身就來源於利益上的不平衡,有利益的紛爭,那麼就一定會有為追求利益而進行的各種實力提升,如此一來,完全的遵守客觀規律絕對不現實。

再者說,春秋戰國本身就是因為西周分封制度的弊端,而創造出來的一個時代,西周的分封制是一個階級非常明確的制度,墨家卻要求在西周分封制度下生存的諸侯國,能夠提倡人人平等,這樣的觀點可能被數量龐大的貴族所接受嗎?

所以說,無論是仁義道德也好,人人平等也好,還是遵守客觀規律也好,除非有一個相當穩定的發展環境,除非百姓們的生存保障已經得以滿足,國家的發展比較安定,否則,實施的可能幾近於零。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法家適合亂世,儒墨道適合太平年代

比如說經歷了文景之治之後的大漢王朝,比如說唐太宗時的貞觀之治,社會發展就是特別的親民,沒有太多的戰亂,也沒有太多的壓迫,平民百姓們得到了滿足,道德就能夠被提上日程。

而戰爭十分頻繁的戰國時代,連最基礎的生存條件都不能保障,又憑什麼提倡道德呢?一個國家如果遵守了這種政策,那麼國家的實力勢必會停滯不前,又如何保證在這一歷史時期內不被其他的國家侵略呢?

所以說,特別崇尚道德力量的這三種學說,在戰國時代,都是站不住腳跟的;而法家則不過多的要求道德的力量,其提倡的是法律的力量,提倡的是規矩的力量,無論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道德敗壞也好還是道德崇高也好,只要不去違背國家的法律,那麼就可以安穩的生存。

法家思想,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生活環境,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創造出一種更加良好的秩序;畢竟道德不是強制性的規定,違背道德的人會被譴責但是卻沒有利益上的損失,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對於遵守道德的人來講是特大的不公平。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儒墨道是建立在諸侯並立基礎上的,並沒有向統一方向發展

儒、墨、道這三家的觀點,都是立足在諸侯並立的局面上,它們並沒有向著統一的方向思考;我們通過上述的敘述可以看到,這三家都是反對戰爭,既然反對戰爭,那就說明他們希望諸侯國之間能夠和平發展,希望他們能夠沿著國家發展的道路按部就班地推進,甚至儒家還提倡克己復禮,回到西周的那種統治政策當中。

因此,這三家都不以統一為責任和目標,只是希望中原地區能夠在諸侯並立的情況下還依舊和平穩定,是建立在諸侯國之間不發生戰爭的目標上推廣的;可是法家的政策並不如此,法家的目標就是統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升國家的實力,拉開國與國之間的發展差距,最終以絕對性的優勢來創造出一種統一的局面。

  • 法家以強國為目標,不過多糾結於仁義道德

不過多的提倡禮樂制度,也不過都得提倡仁義道德,在法的觀念當中,就是通過法律這種手段,來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內部環境,從而能夠使這個國家的發展生產變得良好,最終積累起更加強大的綜合國力來擊垮其他的國家,統一整個中原地區。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法家的這種觀念,其實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的,因為春秋戰國其實已經紛爭了好幾百年的時間,如果想要結束這種紛爭,那麼必定需要一個統一的勢力來進行引導,可是大家都是諸侯國,大家都是周天子正統分封過的國王,誰又比誰高貴呢?難道要通過道德去約束這些君主?讓他們推選出一個天下共主嗎?

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只能夠通過戰爭來結束紛亂的局面,最終達到統一,這是世界歷史的一個發展潮流,無論是主張專制的我國曆史也好,還是推崇所謂民主的西方歷史也好,都需要通過戰爭來進行統一和循環更替的。所以,法家的觀點自然而然的就比著其他的主張更加的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結尾

其實無論是什麼樣的社會都是由人來組成的,人是複雜的,人組成的社會就更加的複雜,因此,對於人和社會來講,單純的依靠道德約束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如果真的黑暗,是沒有底線的,而這種無底線的存在威脅著更多人的生存和發展,甚至威脅的是整個社會的安定。

戰國時代法家為何戰勝儒家、墨家、道家脫穎而出?力挽狂瀾造統一

所以,我們必須在人的生存和發展當中劃定一條底線,而這條底線就是法治,在底線之上,我們用道德來約束,而在道德之下,我們用法律來強制;於此同時,不同的勢力有著不同的發展實力,實力不同自然會有利益上的不平衡,而利益上的不平衡也必定會導致紛爭,這種紛爭不能單純地通過戰爭來解決的。

因為人類社會總會向像利益大的方面靠攏的特性,所以,發展生產其實是規避戰爭的最有效手段,勢力強大所處的環境自然會相對平衡,所謂落後就要捱打,單純的通過比較理想化的理念去治理國家的觀點,也是完全站不住腳跟。

所以說,無論是怎樣先進的理念和想法,都要貼合曆史的實際,像儒、墨、道、法這四種學說一樣,我們並不能說哪一種學說有根本問題,它們都是非常先進的,但在先進的同時還需要找到能夠貼合的歷史實際。

這真是,儒家以仁政治國,墨家非功愛民,道家無為而治創盛世,大爭之世法家顯風流,富國強兵,力挽狂瀾造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