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生聲名遠揚,他的孩子卻碌碌無為?

孔子的學生聲名遠揚,他的孩子卻碌碌無為?

陪娃不孤單,娜娜伴你行,今天娜娜想帶著廣大的父母學習學習孔子是怎麼帶孩子的。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國的大教育家,他對於我們整個中國文化的影響無人出其右。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有七十二。"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 ,並在各個領域大有成就。

孔子的學生聲名遠揚,他的孩子卻碌碌無為?

大家都對孔子“教師”這個角色很熟悉,可是,他身為父親的事蹟卻少之又少。難道教出了那麼多優秀的學生,自己的孩子卻教不好嗎?娜娜帶你一探究竟。

孔子十九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有了自己的兒子。當時賞識孔子的魯昭公聽聞得子之喜,特地送來一條大鯉魚慶祝。孔子深感榮幸,於是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的學生聲名遠揚,他的孩子卻碌碌無為?

傳說孔鯉不像他父親的學生那麼有才華。縱觀整個論語,孔鯉出現的次數比較少。而在相關的文獻中,也幾乎沒有孔子對他兒子學業上的誇讚。相反,卻常常向國君推薦他的優秀弟子。

但是,我們依然找到了關於孔鯉的兩個典故,這兩個典故中蘊藏了孔子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智慧。

傳說孔鯉對兒子孔伋說:"你父不如我父。"對孔子說"你子不如我子。”這說明孔鯉是一個謙遜、客觀且豁達的人。

孔子的學生聲名遠揚,他的孩子卻碌碌無為?

另一個典故就更有意思了,孔子有一個學生名叫陳亢,他跟我們一樣好奇,老師是怎麼教育自己孩子的,有一次真讓他撞見了,他看見老師在跟孔鯉說話,但是離得遠,也沒聽清楚,但是這件事卻記在了他的心裡。

又有一次, 他看到老師特別嚴肅地教育孔鯉,這回他心裡犯起嘀咕:“老師是不是給孔鯉開小灶了?”陳亢是個心裡有事藏不住的人,終於他還是直接去問了孔鯉。

孔鯉說,他經過庭院的時候,看見父親,父親問他有沒有讀過《詩經》,知道兒子還沒讀,就說,讀好詩經就能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有一次,他也是在庭院裡遇到了父親,父親問他有沒有讀過《禮記》,知道他還是沒讀,也沒有生氣,說學好了《禮記》,就能懂得做人的道理。

陳亢一聽,知道自己誤解了老師,老師並沒有藏私,老師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也知道了要學好詩經禮記。後來人們就總結出了“孔鯉過庭”這個典故,還把教室也稱作“鯉庭”。

孔子的學生聲名遠揚,他的孩子卻碌碌無為?

雖然孔鯉並沒有什麼值得稱謂的成就,但是他卻是一個為人謙和、處世豁達的人。有沒有成就那要看自己的資質,但是品行斷不端正,活的是否明白,那卻是教育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上說,孔子對於自己的孩子教育也是值得稱讚的。

留給我們的“孔爸爸”的痕跡就是這麼多,但是從這些簡短的文字中,娜娜悟得了一些做父母的道理:

孔子的學生聲名遠揚,他的孩子卻碌碌無為?

一、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身教勝於言教

我們都知道孔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意思是說:“在外做事奉公卿,回到家裡事奉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為酒所困擾,做到這些對於我有什麼困難嗎?”

孔子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求這麼嚴格,對於孩子來說是極大的影響,不需要跟他講道理,行為讓他知道這件事本來就應該這樣做。

而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我就這樣了,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這樣。”“我偷一會兒小懶,但是讓我看到孩子這樣做不可以!”孩子不僅會覺得不公平,還會質疑你說的那樣是否是對的。

因此我們應該跟孩子一樣,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克服自己的缺點。

孔子的學生聲名遠揚,他的孩子卻碌碌無為?

二、樹立正確的三觀,比獲得了多少成績重要得多。

在“孔鯉過庭”這個典故中,我們也看到了,孔子跟孩子兩次碰面並沒有過問他的才學,讓他讀《詩經》、《禮記》是想要讓他好好表達、學會做人的道理,這才是人生的要義。

反觀我們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可以犧牲孩子交往的時間,取消孩子接觸自然社會的時間,甚至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用管。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即使學習好,人格也會有缺失,可能會出現交往問題,抑鬱的問題,過於功利的問題。

以後一定要杜絕“只要你好好學習,什麼都不用管!”

孔子的學生聲名遠揚,他的孩子卻碌碌無為?

三、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孔子在過問孩子學習時,孩子兩次都說還沒學,但是孔子也沒有生氣,只是告訴他學這兩門課的重要性。我想,孔子一定是想要讓孩子自主學習,發揮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抽著他被動的學習。他想要達到讓孩子自尊水平升高,產生自律的目的。

並且,孔子並沒有把他的所有生活全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他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理想。這樣給了孩子和自己時間和自由。讓孩子可以自己思考一些問題,而不是全都依賴家長。

我認為我們也應該學著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平時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問問:“你是怎麼想的?你決定了嗎?”而少說:“你怎麼不這樣,怎麼不那樣。”或者“你要是不這樣,我就會怎樣怎樣!”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最應該負責的那個人是孩子自己,如果孩子小時候不自己練習著思考決策,那麼以後在他的人生大事上就很難擔起責任。

大教育家孔子,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對於父子之間的遐想,但是從這些字裡行間我能感覺到他們家庭的平和與溫暖。希望我們也能引導孩子,找到他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