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也"解讀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也"解讀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何為道?簡單理解就是自然法則: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花開花落,冬去秋來,大到宏觀宇宙運行規律,小到微觀世界組成結構,都屬於自然規律。可是自然法則太過於龐大,太過豐富,迄今為止人們也只掌握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道可道,非恆道的意思,本人理解為自然法則可以講述、表達出來,可是無論是誰,講出來的都只是自己對"道"的理解,並非自然法則亙古不變的全貌和標準。老子這樣說也是想告訴大家,我寫出來的東西,也不是"恆道"。真正的本源法則,是需要後人不斷去探索的,不能侷限於我寫出來的部分。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名"直譯為名稱,命名,可理解為可以描述的有形的事物;有形的事物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但描述也不是永久不變的,因為有形的事物也是在不斷髮生變化的。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這兩句描述老子認為的世界萬物起源,萬事萬物剛開始是"無名"狀態的,簡言之起源於"虛無",不能用語言描述是什麼形態。這種形態因為"道"(即自然規律)而產生了"有名"(即可以描述出具體形態的事物),而這些有形態的事物經過繁衍發展出世間萬物,故稱之為萬物之母。這句描述也與現代科學認為宇宙是大爆炸產生於一個"奇點"類似。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所以始終不帶任何觀念、想法、慾望,能觀察、體會到"道"的奧妙無窮,深不可測。因為萬物剛開始也是什麼都沒有的"虛無"狀態。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如果總是帶著想法、慾望來悟道,會看到"道"的侷限、邊界。也就是說帶著想法、觀念來研究,會看到有形的事物規律,而有形事物的規律,都是有邊界的、有侷限性的。

兩句話一起看,說明"道"既無邊,又有邊,如何理解?宇宙本是由一層一層不同形態的有形物質組成,每一層級的運作規律,便是這一層道的邊,但以一層層來區分,又看不到最大或者最小的邊。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有形和無形,都是由"道"產生,所以說是"同出"。有形之道和無形之道,名稱不同但都屬於"道",故言"異名同謂"。有形之道與無形之道,玄妙無比,理解了有形、無形的意思,就打開眾多奧妙的門徑。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也"解讀

第一章全文解讀如下:

自然之道,是可以講的,不過講出來的道也不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世間萬物,是可以用文字來描述的,不過描述出來的,也不是事物永久的形態。萬事萬物最初始是虛無的,由自然運行規律產生了最初有形的生命,有形的生命經過繁衍、發展出世間萬物。所以不帶著有形的觀念、慾望,可以感受到自然規律的玄妙無邊、深不可測,即無形之道。帶著有形事物的觀念去研究,會發現自然規律的邊界、侷限,即某一層宇宙的有形之道。有形與無形,名稱不同但都屬於自然之道,玄妙無比。理解了這兩個概念,就打開了眾多自然規律的大門。

以上也是筆者個人見解,若有紕漏,還請各位讀者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