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那些事兒太複雜,孩子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他講?

這幾天,我在啃一本不像童書的童書——《建築的故事》。

建築的那些事兒太複雜,孩子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他講?


同事很驚詫:這本是童書嗎?這麼複雜呀!你家娃還小呀,你這是給自己看的吧?!

同事的話也對也不對。

因為建築之於孩子的意義,遠比想象得要重要。

01 建築的意義:《三隻小豬》的故事,為什麼經典?

前段時間,我給兒子講了《三隻小豬》的故事。

三隻小豬蓋房子,分別蓋了草房子、木房子和磚房子。大灰狼推倒了草房子、木房子,但是因為磚房子非常堅固,它沒能推倒磚房子。於是,它從磚房子的煙囪上跳下去,卻被小豬的開水燙死了。

這個經典的故事流傳很廣,一代人又一代人給自己的孩子講這個故事。大多數父母講述的主題都是勉勵孩子們勤奮,不要怕麻煩。可是,這個故事還有一個隱含意義,那就是建築的重要作用。

人類繁衍生息,建築為人類提供了庇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幾千年前,詩人杜甫用詩詞大聲疾呼,說出了生存是人類的第一需求。

魏晉時代的詩人陶淵明的所寫《桃花源記》所構築的如夢如幻的“大同世界”裡,與杜甫不約而同,他也表達了同樣的願望:“住有所居”。

這本《建築的故事》,從一個專業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建築的前世今生——

建築起初是為人類提供庇護,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有了更高的要求,進而追求建築的藝術性和便捷性,建築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其他功能。

讀《建築的故事》的序,就能體味如此深刻的道理。

甚至還能體味到別的東西——也許,故事裡的小豬們如此建房也有他們的無奈:


建築的那些事兒太複雜,孩子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他講?


如果這隻小豬恰好生活的地方只有樹,他可能也真的沒有辦法弄到磚頭,自然沒法建造磚房子,只能蓋草房子。

而如果在它所生活的地方,小豬們的風俗是住在窯洞裡,那麼它可能會更傾向於選擇居住在窯洞裡。

……

給小寶寶講建築,我們能不能用身邊的高樓或者是低矮的貧民窟將這些內容講的更透徹?

給歲數大的孩子講建築,我們能不能讓他體會到建築的不凡?

當我們給孩子講建築時,父母的格局成就了孩子的眼光。

02 建築的結構:孩子經常擺弄的積木,和建築有什麼關聯?

最近,我研究了蒙氏數學教育,體會到積木的巨大作用。

我開始經常跟孩子玩起磁力片、樂高玩具,從擺弄數字到正方形、長方形、正方體、長方體……不亦樂乎。

三歲的孩子,最喜歡是“碼高高”。一個個把積木壘的好高好高,然後突然推倒,這就是一個孩子最初的“建築”。

而孩子在“碼高高”的過程中,逐漸懂得了堅固之於建築的重要性。他們開始思考這些積木的結構,運用各種方式加固搭建的“房子”。

建築的那些事兒太複雜,孩子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他講?


比如,木匠在逐步的建造中終於懂得了可以使用三角形和橫木相結合的木桁架方式,讓建造的房子更堅固。這個過程,不就像是小朋友一點點學會搭積木嗎?

建築的美,有時候與奢華無關。

維琴察的貴族吉安·喬治·特里西奧在最優秀的石匠的幫助下,製造了圓廳別墅

他的石匠為了造出“最完美的建築”,遠赴羅馬去學習當地建築的遺蹟,最終用數學幾何學的概念、用最簡單的石材和木頭建造出了“內圓外方”的房屋。

這個石匠,不,應該說是建築大師寫的《建築四書》,至今還對建築領域有深遠影響。

歷史中的人們,正是秉持著學習、試錯的思維方式,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建築奇蹟。

03 建築的保留:梁思成、林徽因為什麼要大聲疾呼保護老北京城牆?

在中國建築史上,最有名的一段關於建築的公案——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叫板郭沫若,反對拆除老北京城牆。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當事人都已經不在人世,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時至今日仍然為人們津津樂道。

時代變化了,建築仍然留存在那裡,展示著它的美,講述著那些未曾被時間抹去的故事。

建築的那些事兒太複雜,孩子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他講?


郭沫若不知道,早在他之前,非洲曾經有一個叫左塞爾法老的智者,比他睿智,洞悉了這一切,作出了更高明的選擇。

左塞爾意識到人生短暫,但如果為自己建一座石頭陵墓,自己的名字就會永垂不朽。他因為建造了金字塔,成了“征服時間的國王”。

建築的那些事兒太複雜,孩子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他講?


帕特農神廟則充分的展示了雅典人的精神。

在文藝復興時代,學者、藝術家、科學家總是會追憶當年的雅典,因為雅典沒有國王,奉行的是自治,更崇尚自由。希臘最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亞斯用帕特農神廟的雕刻為當時的雅典做了最好的時代註腳,美輪美奐的雕畫重點描繪了雅典人民的遊行隊伍。

建築的那些事兒太複雜,孩子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他講?


而我們中國人最津津樂道、無比自豪的自然是氣勢恢宏的紫禁城。木頭造的宮殿,漢白玉做欄杆,房頂上傳說是為了防火而做的脊獸。

最近幾年,因為“故宮文創”,紫禁城突然成為“網紅”。故宮裡的的大怪獸、故宮建築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而人們之所以對紫禁城有興趣,因為那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所在的地方,也因為那裡沉澱的是我們這個國家的文化。

建築不僅傳遞了美,也傳遞了歷史,更傳遞了文化。所以,耿直如梁思成、林徽因,自然不肯眼睜睜看著老城牆拆除。


去年11月,我曾經帶著孩子和全家人去杭州西溪溼地,邂逅了明代尚書洪鐘的歸隱之處——洪府。

建築的那些事兒太複雜,孩子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他講?


可是,最讓我震撼的,是洪府後院的一大片殘荷。

建築的那些事兒太複雜,孩子不理解,我為什麼要給他講?


《紅樓夢》裡黛玉對寶玉說,喜歡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就如同紅極一時的洪鐘,他的洪府曾經一派繁華,也抵不過世事多變。

建築無聲無言,卻見證了這一切。

我想,這就是我願意和孩子共讀《建築的故事》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